翻译
山川与城郭,在远处望去,苍茫一片,形态相似;
市井中人声鼎沸,与鸦鹊喧鸣,浩荡混杂,声音难分。
这座楼阁究竟有多高?又是何人所建造?
站在阁上可侧身相送西沉的落日,伸手仿佛能攀摘飞驰的星辰。
当年是王中令,砍伐南山赤色的木材来修建此阁;
他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下,面容刚毅,眼神凌厉如铁。
身高八九尺,雄伟非常,与高阁并立,同样巍峨峥嵘。
古人虽然行事粗犷豪放,但他们所做的事,却让今人惊叹不已。
登阁者尚且累得张口喘息,建造者又该有多么艰辛?
为何不看看这座楼阁,它的创建者是多么勇敢而杰出!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六 · 真兴寺阁】的翻译。
注释
1. 凤翔八观: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所作组诗,共八首,记述当地名胜古迹。
2. 真兴寺阁:唐代所建佛寺中的楼阁,位于今陕西凤翔,宋代尚存。
3. 漠漠同一形:形容远望中山川、城郭连绵一片,难以分辨。漠漠,广远迷茫貌。
4. 浩浩同一声:市人喧哗与鸦鹊鸣叫混成一片,形容尘世喧闹。浩浩,广大繁盛貌。
5. 王中令:指五代宋初将领王彦超,曾任中书令,故称“王中令”,曾镇守凤翔,主持修缮真兴寺阁。
6. 斫木南山赪(chēng):砍伐南山红色的树木。赪,赤色。南山,指终南山。
7. 写真留阁下:指王彦超命人绘制自己的肖像并悬挂于阁中。
8. 铁面眼有棱:形容面容刚正严肃,目光锐利。铁面,比喻刚直不阿之貌。
9. 身强八九尺:极言其身材魁梧。古代一尺约23厘米,八九尺约为1.8至2米,在当时属异常高大。
10. 呀喘:张口喘息,形容登高劳累之状。呀,张口貌。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六 · 真兴寺阁】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真兴寺阁之景,抒发对古人勇毅精神的敬仰之情。全诗由远观景象起笔,以宏阔视野勾勒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图景,继而聚焦于寺阁本身,追问其高度与营造者,引出历史人物王中令的功绩。诗人通过夸张手法描写阁之高峻,又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极言其凌空之势,充满浪漫色彩。后段转入对建造者的赞颂,突出其形貌之伟岸、意志之刚强,并以今人登阁尚且气喘对比古人营建之艰难,反衬出先贤的非凡气概。末句点题,呼吁世人观阁思人,彰显勇且英的精神价值。全诗气势雄浑,寓哲理于咏物之中,体现了苏轼崇尚实践、敬重豪杰的人格理想。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六 · 真兴寺阁】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凤翔八观》组诗中的第六首,以真兴寺阁为切入点,融合写景、怀古与议论,展现出苏轼早期诗歌雄健豪放的艺术风格。开篇两句以宏观视角描绘远景,将自然与城市、人声与鸟鸣并置,营造出苍茫浩渺的意境,暗含人生如寄、万物齐一的哲思。第三、四句设问突兀而起,引出对楼阁高度与营造者的追问,自然过渡到主体内容。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为千古名句,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不仅写出阁之高耸入云,更赋予其一种超越尘俗的壮美气质,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随后转入历史叙述,点明建造者为王彦超,并通过对其形象(铁面眼有棱)、体魄(身强八九尺)及工程之巨的描写,塑造出一位威严勇武、实干有为的英雄形象。
结尾处以“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建造之艰,进而发出“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的赞叹,将主题升华至对人格力量的礼赞。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物及人,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而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青年苏轼崇尚功业、敬重英豪的思想倾向。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六 · 真兴寺阁】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此诗以高阁映人格,托兴深远。‘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奇想天开,非胸中有万丈光焰者不能道。”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前四语写远景如画,市声与鸦鹊并列,已具化工之妙。后乃归重于人,见阁以人传之意。”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王中令事,《五代史》不详载,此可补史阙。苏公每于古迹中发英豪之慨,其志可知矣。”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东坡《真兴寺阁》诸作,实开宋人以诗论史之风,借题发挥,意不在景而在人。”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通过对建筑与建造者的双重描写,表达了对实干精神的推崇,是苏轼早期崇功尚力思想的体现。”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六 · 真兴寺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