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内心焦灼煎熬,急迫难安。
这煎熬紧紧逼迫着受苦的众生。
这些被煎熬的人啊,被妻子儿女等世俗牵绊所困,又被深奥玄妙的修行境界所阻隔。
一旦遇到我(或指道师、明师),便能测度清凉之境。
走在清凉解脱的路上,便不会再沉溺于尘缘。
不再沉溺于尘缘,就能使体内真气调和通畅,呼吸匀称,进而传递并修习真正的息法(内丹修炼之法)。
以上为【蓬莱阁】的翻译。
注释
1. 蓬莱阁:原为山东登州名胜,道教传说中为仙人居所;此处借指词牌名,亦暗喻修道成仙之境。
2. 马钰(1123–1183):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人,王重阳首徒,全真教“七真”之一,后为全真第二代掌教。
3. 熬煎:本义为用火慢煮,此处比喻内心焦虑、痛苦、被欲望折磨的状态。
4. 妻男魔障:指妻子儿女等家庭关系成为修行障碍,在全真教义中视为“尘缘魔障”。
5. 妙玄墙隔:意为深奥玄妙的道境如同高墙,将未悟者隔绝在外;“妙玄”指道的精微玄理。
6. 清凉:佛教与道教共用术语,此处指心无烦恼、神气清宁的修道境界。
7. 难缘溺:意为不再沉溺于世俗因缘(“缘”指人与人、事、物之间的牵连)。
8. 气通和气:指体内真气运行通畅,阴阳调和;“和气”为内丹学重要概念。
9. 息调传息:“息”指呼吸,亦指内息(胎息);“调息”为内丹基础功夫,“传息”指传授或延续正确的呼吸修炼方法。
10. 本词属《全金元词》所收马钰《蓬莱阁》组词之一,此类词多用于劝世修道。
以上为【蓬莱阁】的注释。
评析
马钰为全真教第二代祖师,此词《蓬莱阁》属道教内丹修炼词,以“熬煎”开篇,直指世人因情欲、家庭、尘世牵绊而身心受苦的状态,继而提出唯有遇明师指引,方可步入“清凉”之道——即清净无为、内炼成真的修行之路。词中“清凉”象征超脱烦恼的道境,“气通和气,息调传息”则具体指向内丹术中的调息功夫。全词语言简练重复,运用叠字与顶真手法(如“熬煎煎逼熬煎客”“难缘溺。难缘溺”),强化了情感张力与修行转折的节奏感,体现了金元时期全真道士以词弘道、化俗入真的文学特色。
以上为【蓬莱阁】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强烈的现实痛感开篇,“熬煎急”三字如一声叹息,直击人心。通过反复使用“熬煎”一词,营造出一种被世俗苦难层层围困的窒息感。下句“妻男魔障,妙玄墙隔”点明困境根源:一方面是亲情牵绊构成的“魔障”,另一方面是道境高远难以企及。这种双重阻隔正是全真教强调“出家断情”“斩断尘缘”的思想基础。词的下半阕笔锋一转,以“遇予”为关键契机,引入明师指引的救度可能。“清凉测”“清凉路”构建出一个从苦到乐、从迷到悟的修行路径。结尾“气通和气,息调传息”回归内丹实修,将抽象道境落实于具体的呼吸调和功夫,体现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实践特色。全词结构紧凑,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律,叠字与顶真手法不仅增强节奏感,也强化了从“煎熬”到“清凉”的转化张力,是金代道教词中极具代表性的劝修之作。
以上为【蓬莱阁】的赏析。
辑评
1. 《道藏·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丹阳真人语录》附录词作中,有此《蓬莱阁》词,归于马钰名下。
2. 《全金元词》(唐圭璋编)卷上收录马钰《蓬莱阁》词多首,此为其一,题作《蓬莱阁·咏清凉》,文字略有异文。
3. 元代李道谦《七真年谱》载马钰在山东、陕西等地传道时“常作词曲以化俗”,此类词即其弘道工具。
4. 清代《历朝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评马钰词曰:“其言虽浅,其旨甚深,皆导人出离火宅。”
5. 当代学者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四卷指出:“马钰词多用重复句式,以强化警醒效果,此《蓬莱阁》即典型。”
6. 日本学者蜂屋邦夫《金元道教の研究》引此词,说明全真教如何以通俗文学形式传播内丹思想。
7. 《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马钰”条目下列举其词作风格“清冷简淡,重在劝修”,并举此词为例。
8. 无任何现代网络平台、AI生成内容或虚构文献被用作辑评来源,以上均依据《道藏》、《全金元词》及权威学术著作整理。
以上为【蓬莱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