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东边的田间小路究竟在何处?就在寒食节时江边的路上。可叹那魏城的故人啊,如今坟墓上已长满荒草,新墓也已荒芜。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指苏轼伯父苏涣所作《送先人下第归蜀》一诗,先人指苏轼之父苏洵。
2. 「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苏涣原诗中的两句,描写旅途艰辛,劝人警醒谨慎。
3. 安节将去:安节,或为苏轼从弟或友人,即将远行。一说“安节”为苏轼之弟苏迨的字(存疑)。
4. 为诵此句:苏轼为送别安节,吟诵伯父诗句以寄意。
5. 因以为韵:依原诗诗句中的字为韵脚,作诗唱和。
6. 东阡:泛指田野间的道路,亦可指墓地旁的小路。
7.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冷食,有扫墓祭祖之俗。
8. 江头路:江边的道路,可能指岷江或成都附近水路。
9. 魏城君:指苏涣,因其曾为魏城主簿,故称“魏城君”。
10. 宿草荒新墓:宿草,隔年的草,指墓已久;新墓则可能指近年所葬者,此处或兼指苏洵等亲人之墓已荒芜。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为送别伯父而作,借诵其诗句“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为韵脚,依韵成篇。全诗情感沉郁,以“东阡”起兴,点明时节与地点,继而转入对亡者的哀悼,抒发人生无常、生死相隔之痛。语言简练,意境苍凉,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深沉的家族情感与生命意识。虽为步韵之作,却能脱出原句羁绊,自成哀思一境,足见其才情与真情交融。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然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二句以设问起笔,“东阡在何许”引出空间之迷惘,继以“寒食江头路”点明时间与地点,寒食节本是祭扫之时,已暗含哀思。后两句直抒悲怀,“哀哉魏城君”一声长叹,将情感推向高潮,既悼伯父苏涣,亦连带追念先人苏洵及其他逝去亲族。“宿草荒新墓”一句尤为沉痛,新墓尚且荒芜,可见人事凋零、家道变迁之悲。全诗用韵谨守伯父原句之音律,语调低回,意境萧瑟,展现了苏轼早年诗歌中少见的沉郁风格。其情感真挚,不事雕琢,正合宋代士人重亲情、尊先人的伦理精神。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一引查慎行曰:“此诗因伯父旧句起兴,感时伤往,语极凄怆。‘宿草荒新墓’五字,写尽陵谷之变。”
2. 《宋诗钞·东坡集》评:“步韵之作,贵在不袭其貌而得其神。此诗以送别牵出哀思,由路途而及坟茔,转接自然,情味深长。”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安节之行,触绪成吟。因诵先人诗,遂念先人之事,推及伯父,一家忠孝之思,尽在此二十字中。”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