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
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自欲朝朱明。
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久已交前生。
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谁耕。
道华亦尝啖一枣,契虚正欲仇三彭。
铁桥石柱连空横,杖藜欲趁飞猱轻。
云溪夜逢喑虎伏,斗坛昼出铜龙狞。
负书从我盍归去,群仙正草《新宫铭》。
汝应奴隶蔡少霞,我亦季孟山玄卿。
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
翻译
人世间竟有如此如仙境般的罗浮山,当太阳初升时,鸡鸣声回荡山谷。
南楼未必能与泰山日观峰媲美,但心中向往光明的意志却如月中之神郁仪渴望朝见太阳神朱明一般炽烈。
我所敬仰的老师是抱朴子葛洪,他修道的真谛早已在我前世就已结缘。
我在朝廷玉堂金马间漂泊已久,如今却流落江湖,寸土尺宅荒废,如今又有谁在耕耘?
道华曾尝过一颗仙枣而延年益寿,我也正欲效法契虚之志,以修炼来驱除体内“三彭”之害。
铁桥与石柱横跨空中,我拄着藜杖,想要轻捷地追上飞腾的猿猴。
夜晚经过云溪,遇见伏地不语的猛虎;白天登上斗坛,铜龙张牙舞爪,气势狰狞。
我的儿子你少年即怀奇志,半夜起身静坐修炼黄庭内气之法。
近来你戏作《凌云赋》,文笔气势颇似屈原《离骚》的风骨。
背起书卷跟我归去吧,群仙正在天宫起草新的《新宫铭》。
你应当像蔡少霞那样甘为仙吏奴仆,我亦可与山玄卿并列于仙班之间。
我们还应稍作回应老友同叔(或指道友),带上干粮万里追寻赤松子初平的仙踪。
以上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的翻译。
注释
1. 白玉京:道教传说中的天上都城,常指仙界最高处,《汉武帝内传》有“上元夫人谓帝曰:‘……可诣白玉之京’”之语,此处喻罗浮山如仙境。
2. 罗浮见日鸡一鸣:罗浮山可观日出,古人认为鸡鸣报晓与日出相应,暗含天地感应之意。
3. 南楼:指罗浮山中某楼台,或为诗人所居之处;齐日观:与泰山日观峰相提并论。
4. 郁仪:古代神话中驾日车者,或指太阳之精,《淮南子》载“日中有踆乌”,亦有“郁仪”之名;朝朱明:朝拜南方之神朱明,象征追求光明与长生。
5. 抱朴老:指晋代道士葛洪,号抱朴子,曾在罗浮山炼丹修道,著《抱朴子》,为道教重要经典。
6. 真契久已交前生:谓与道家真理早有宿缘,前世已有契合,体现轮回观念。
7. 玉堂金马:汉代宫殿名,后泛指朝廷翰林院等高官显位,此处指苏轼曾任翰林学士等职。
8. 寸田尺宅:道家术语,“寸田”指心田,“尺宅”指身体,比喻修身养性之地,语出《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尔思虑营营。”
9. 道华: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弟子李筌,或泛指得道之人;啖一枣:传说仙人食枣可延年,如王母赐东方朔仙桃之类。
10. 契虚正欲仇三彭:契虚,指修道者追求虚空之道;三彭,道教谓人体中有三尸虫(上尸彭倨、中尸彭质、下尸彭矫),居于头、腹、足,妨害修行,需通过斋戒、服气等方式消灭之。
11. 铁桥石柱连空横:罗浮山有铁桥峰、石柱等景,亦可能兼指道观中架设的桥梁,象征通仙之路。
12. 杖藜欲趁飞猱轻:拄着藜杖,希望身轻如猿,形容虽老犹健,志在登高访道。
13. 云溪夜逢喑虎伏:夜晚行经溪边遇伏而不吼之虎,喑虎即哑虎,或实写,或寓言修行者能使猛兽驯服。
14. 斗坛昼出铜龙狞:斗坛为道教祭星之所,铜龙乃装饰物,状貌狰狞,亦或幻觉所见,渲染神秘氛围。
15. 小儿少年有奇志:指其子苏过,自幼聪慧,随父贬谪,侍奉左右。
16. 中宵起坐存黄庭:半夜打坐修炼黄庭之道,黄庭指《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的重要经典,强调内观存神。
17. 凌云赋:苏过所作赋名,已佚,从诗意看应为豪放超逸之作。
18. 笔势仿佛《离骚经》:称赞其文风接近屈原《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忧愤情怀。
19. 负书从我盍归去:背着书籍跟我一起归隐修道。“盍”意为“何不”。
20. 群仙正草《新宫铭》:传说群仙正在撰写天宫新成的铭文,喻即将进入仙籍。
21. 汝应奴隶蔡少霞:蔡少霞为唐代道士,曾梦中被召撰《九嶷山纪》,醒后书成,被视为仙使文书之人;“奴隶”非贬义,而是谦称愿为其役使,表示投身仙道之诚。
22. 我亦季孟山玄卿:山玄卿为传说中仙人,事迹不详,或为虚构人物;“季孟之间”出自《论语》,意为介于两者之间,此言自己亦可位列仙班之中。
23. 还须略报老同叔:同叔疑为道友或方外之人,或指张天觉(张商英字天觉,号同叔),与苏轼有交往且崇道;“略报”即稍作回应。
24. 赢粮万里寻初平:赢粮,携带粮食;初平,即黄初平,著名道教神仙“黄大仙”,传说在金华山牧羊成仙,此处借指求仙问道之路遥远艰辛。
以上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岭南期间游罗浮山时所作,题为“示儿子过”,意在训诫、勉励其子苏过。全诗融合道教神仙思想、个人仕途沉浮的感慨以及对儿子的期许,展现出苏轼晚年超脱现实、寄情山水与仙道的思想境界。诗中大量运用道教典故与神话意象,将自然景观与精神追求融为一体,既是对罗浮山“洞天福地”的礼赞,也是父子共修身心、追求超越的生命宣言。语言雄奇奔放,结构跌宕起伏,体现了苏轼晚期诗歌融哲理、情感与想象于一体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晚年思想高度成熟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在政治失意之后转向道教信仰与生命超越的精神轨迹。全诗以游罗浮山为引,实则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将地理之游升华为心灵之旅。开篇以“白玉京”比拟罗浮山,立即将人间山水提升至仙界层次,奠定全诗缥缈出尘的基调。继而通过“郁仪朝朱明”这样的神话意象,表达内心对光明与永恒的执着追求。
中间部分回顾自身仕途沉浮,“玉堂金马久流落”与“寸田尺宅今谁耕”形成强烈对比,前者是世俗功名的象征,后者则是道家修身的根本所在。这一反问既是自省,也暗含劝导儿子勿恋红尘之意。随后引入诸多道教典故——啖枣、仇三彭、铁桥、斗坛、黄庭修炼等,构建了一个真实与幻境交织的修道世界,显示出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真诚认同。
尤为动人的是对儿子苏过的描写:“中宵起坐存黄庭”“戏作凌云赋”,不仅表现了苏过早慧勤修的形象,更寄托了父亲对其精神传承的深切期望。结尾处“群仙正草《新宫铭》”“盍归去”等语,充满召唤意味,仿佛仙界正在召唤这对父子加入,极具感染力。整首诗气势恢宏,用典密集而不滞涩,情感真挚而意境高远,堪称宋代哲理山水诗的巅峰之作。
以上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奇崛幽峭,杂糅仙真之事,而情致宛转,尤以训子为旨,可见公晚岁恬淡之怀。”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全篇皆用道家语,然不涉荒诞,盖胸中有真气贯注,故能驱使群仙若宾从也。”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此诗如游仙,而又非徒游仙,其中有身世之感,有父子之情,有修道之志,三者合一,遂成高格。”
4.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东坡晚年诸诗,惟此类最见根柢。罗浮本葛洪炼丹地,公以抱朴为师,语语皆有来历,非泛然夸饰者比。”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评:“此诗结构严密,自登山写至悟道,由己及子,由凡入圣,步步推进,终以‘寻初平’作结,寓意深远,殆公之自誓也。”
以上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