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从思益峰游览之后,傍晚来到楞伽寺歇息之时。
水中照见容貌虽已衰老,攀登山路的筋力尚未全衰。
路上遇到禅客多相问候,坐着倚靠渔舟独自沉思。
距离致仕还有十五年光景,此时休官不算早也不算迟。
以上为【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的翻译。
注释
1. 思益寺:在长安南郊,与楞伽寺相邻,《长安志》“思益寺在樊川北原”
2. 楞伽寺:佛寺名,取《楞伽经》为名,白居易屡有题咏
3. 照水:临水照影,《战国策》“水静则明,烛须眉”
4. 悬车:代指致仕年龄,《白虎通》“臣年七十悬车致仕”
5. 十五载:白居易作此诗时约五十五岁,距七十致仕恰十五年
6. 禅客:游方僧人,《景德传灯录》“禅客相逢只弹指”
7. 渔舟:化用《楚辞·渔父》意象,喻隐逸之思
以上为【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朝游晚歇”的时间线索串联两座禅寺,通过“照水姿容”与“上山筋力”的对比,在承认衰老的同时彰显生命余勇。白居易巧妙将“禅客相问”的外向交流与“渔舟自思”的内省观照相结合,最终以“悬车十五载”的精确计算,展现其把握生命节奏的睿智从容。
以上为【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以平实的行程记录包裹深沉的生命思考。首联以“朝从”“晚到”勾画出僧人般的修行节奏,颔联“照水”与“上山”形成微妙张力:水影映出老态令人颓唐,山行展现的余力又带来慰藉。颈联“禅客相问”与“渔舟自思”构成外部世界与内心宇宙的对话,尾联突然转入数学般精确的仕途计算,在看似世俗的官年核算中,暗含对《周易》“时止则止”哲学的实践。全诗将佛寺游观、生理感知、仕途规划熔铸一炉,在严谨的律诗框架中流动着自然的生活气息,体现白居易晚期诗歌“看似平常最奇崛”的至高境界。
以上为【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乐天此诗真率有味,‘照水’‘上山’一联,乃暮年妙境,后人不堪学步。”
2. 赵翼《瓯北诗话》:“‘犹去悬车十五载’句,以会计簿籍语入诗,而风致嫣然,此白傅独辟之境。”
3.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结句‘非早非迟’五字,道尽中年仕宦者心事,较之陶公‘归去来兮’别是一种见解。”
4. 袁枚《随园诗话》:“白傅善写衰年情怀,‘上山筋力未全衰’与‘百尺竿头进步难’参看,尤见理境。”
5.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通篇以俚语写至理,‘行逢’‘坐倚’字看似闲淡,实包孕无限禅机。”
以上为【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