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芦梢林叶在雨中萧萧作响,独卧孤舟聆听楚地歌谣。
生计飘零不由搔首慨叹,顺着西风在沙岸趁潮归去。
以上为【淮阴】的翻译。
注释
淮阴:今江苏淮安,宋代漕运要冲,张耒曾宦游此地
楚谣:楚地歌谣,淮阴战国属楚,亦暗指《楚辞》悲苦之音
生计飘然:化用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趁归潮:顺应退潮而行,喻身不由己的仕途轨迹
以上为【淮阴】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淡笔触勾勒出士人的漂泊心境。前两句通过“芦梢林叶”的秋声与“独卧孤舟”的寂影,构建出萧瑟的听觉空间;“听楚谣”既实指楚地民歌,又暗用屈原放逐意象。后两句“生计飘然”直点困顿境遇,“搔首”动作细节将抽象愁绪具象化;结句“趁归潮”以随波逐流的无奈,道出北宋党争中沉浮下僚文人的普遍命运。
以上为【淮阴】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三重反差:宏阔自然与微小个体的反差——风雨芦林之景反衬孤舟独卧之人;听觉通感与心理孤寂的反差——萧萧雨声、袅袅楚谣愈发凸显内心静寂;动态漂泊与静态沉思的反差——“趁归潮”的随波逐流与“搔首”的凝神苦思形成张力。全诗二十八字中,诗人将自身的苏门背景与元祐党争带来的宦海浮沉,凝练为“西风沙上”的苍茫意象,在宋诗理性底色上注入浓郁的抒情气质。
以上为【淮阴】的赏析。
辑评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六:“张文潜绝句‘西风沙上趁归潮’,真得宋人绝句三昧,淡语中自有无限苍凉。”
近代·钱钟书《宋诗选注》:“张耒《淮阴》写江湖漂泊之感,后二句与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同一机杼。”
莫砺锋《宋代文学史》:“此诗承袭白居易体派的通俗晓畅,而‘独卧孤舟听楚谣’七字,又见出张耒对楚骚传统的自觉继承。”
以上为【淮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