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已得道,混迹寻岩泉。
肌肤冰雪莹,衣服云霞鲜。
绀发丝并致,龆容花共妍。
方瞳点玄漆,高步凌非烟。
几见桑海变,莫知龟鹤年。
所憩九清外,所游五岳巅。
轩昊旧为侣,松乔难比肩。
每嗟人世人,役役如狂颠。
孰能脱羁鞅,尽遭名利牵。
貌随岁律换,神逐光阴迁。
惟余负忧谴,憔悴湓江壖。
衰鬓忽霜白,愁肠如火煎。
羁旅坐多感,裴回私自怜。
晴眺五老峰,玉洞多神仙。
何当悯湮厄,授道安虚孱。
岂识椿菌异,那知鹏鴳悬。
丹华既相付,促景定当延。
玄功曷可报,感极惟勤拳。
霓旌不肯驻,又归武夷川。
语罢倏然别,孤鹤升遥天。
赋诗叙明德,永续步虚篇。
翻译
毛仙翁早已得道,却混迹于尘世,寻访山岩泉壑。
他的肌肤如冰雪般晶莹,衣裳似云霞般鲜亮。
黑发细密如丝,少年容颜与鲜花一样娇艳。
双目瞳仁乌黑如漆,步履高迈,仿佛凌驾于云烟之上。
他历经多次沧海桑田的变迁,却无人知晓他如龟鹤般长寿的年岁。
他栖息于九天清境之外,游历于五岳巅峰之间。
上古帝王轩辕、少昊曾是他的旧友,古代仙人赤松子、王子乔也难与他比肩。
他常感叹世间凡人,终日奔忙,如癫如狂。
谁能挣脱名缰利锁?世人无不被名利所牵绊。
容貌随岁月更替而衰老,精神也随光阴流逝而消磨。
唯有我身负忧患与贬谪之谴,憔悴地滞留在湓江岸边。
鬓发忽然如霜雪般斑白,愁肠似烈火煎熬。
羁旅漂泊,感怀良多,徘徊自怜,黯然神伤。
晴日远眺庐山五老峰,听说那玉洞之中多有神仙。
何时能蒙您怜悯我困厄之境,传授大道以安顿我虚弱孱弱之身?
幸而恩师您惠然降临,与我论说深奥玄妙的大道。
您的胸怀如八方大海般浩荡广阔,志意安泰,心境超然。
形体已不受尘世束缚,得失荣辱全都舍弃。
您怎会去分辨大椿与朝菌寿命的长短?又怎会计较大鹏与斥鴳飞翔的高下?
您已将丹华(长生之道)传授于我,想必我的短促寿命也将因此延长。
如此玄妙功德,我如何报答?唯有感激至极,恭敬拳拳。
然而您的霓虹旌旗不肯久留,又将返回武夷山川。
话别刚毕,您便倏然离去,如孤鹤飞升遥远天际。
我特作此诗,颂扬您的光明德行,愿永远续写这《步虚》之篇。
以上为【送毛仙翁】的翻译。
注释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其贬官江州司马期间(815–818),心境抑郁,故向往神仙解脱。
2. 毛仙翁:道士毛仙,生平不详,或为当时知名道士,白居易另有《答毛仙翁》诗。
3. 混迹:隐匿真身于尘世。《抱朴子》:“仙人混迹人间。”
4. 绀(gàn)发:深青透红之发,道教谓仙人发色。
5. 龆(tiáo)容:童年容颜,“龆”指儿童换齿之年,此处喻仙翁驻颜不老。
6. 方瞳:道教称仙人瞳孔方形,《拾遗记》载老子“目有方瞳”。
7. 九清:道教指九天仙境,《云笈七签》:“九清者,玉清、上清、太清……”
8. 轩昊:黄帝轩辕氏与少昊氏,上古圣王,道教尊为仙真。
9. 松乔:赤松子与王子乔,古代著名仙人。
10. 湓江壖(ruán):湓水岸边。湓江即今江西九江龙开河,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居湓浦。
11. 五老峰:庐山著名山峰,传说为五星之精化成,道教视为洞天福地。
12. 武夷川:武夷山,在今福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毛仙翁或居于此。
13. 步虚篇:道教斋醮时吟诵的《步虚词》,描写仙人步虚御风之境,此处代指颂仙诗。
14. 八溟:八方之海,喻胸襟广阔。
15. 椿菌、鹏鴳:典出《庄子·逍遥游》,大椿寿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大鹏徙南冥,斥鴳笑之。喻世俗分别大小、寿夭,仙人则齐物忘怀。
以上为【送毛仙翁】的注释。
评析
白居易《送毛仙翁》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赠仙诗,融合道教神仙思想与个人身世之悲。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十二句极写毛仙翁超凡脱俗之姿与永恒逍遥之境,用“冰雪肌肤”“云霞衣服”“方瞳玄漆”等意象塑造其仙真形象,并以“轩昊为侣”“松乔难比”凸显其地位之尊;中十二句转写自身贬谪湓江、衰老忧愁的困境,与仙翁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对解脱的渴望;后十句写仙翁降临授道、倏然离去,诗人感恩作诗以纪其德。此诗结构宏大,语言瑰丽,既有道教典籍的玄奥色彩,又饱含诗人现实的苦闷与精神寄托,体现了白居易晚年“外儒内道”的思想倾向,亦是中唐文人寻求心灵超越的典型文本。
以上为【送毛仙翁】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仙—凡—感”为结构主线,对比强烈,情感深挚。开篇对毛仙翁的描绘极尽夸张:从外貌(冰雪肌、云霞衣)、容颜(龆容花妍)、眼神(方瞳点漆)到行迹(游五岳、憩九清),构建出一个完美无瑕的仙真形象;更以“轩昊为侣”“松乔难比”将其置于历史与神话的巅峰,彰显其超然地位。继而笔锋陡转,自述“憔悴湓江壖”“衰鬓忽霜白”“愁肠如火煎”,与仙翁之永恒形成尖锐对照,凸显贬谪之痛与生命之短暂。仙翁“惠然来”授道,成为诗人精神救赎的契机——“丹华既相付,促景定当延”一句,既含道教长生信仰,亦见心灵慰藉。结尾“孤鹤升遥天”以清冷意象收束,余韵悠远,而“赋诗叙明德”则将个人感恩升华为对大道的礼赞。全诗语言骈散结合,既有六朝骈俪之华美,又有白诗平易之底色,道教术语与生活情感交融无间,是白居易融合宗教理想与现实悲慨的代表作。
以上为【送毛仙翁】的赏析。
辑评
1.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六题下注:“元和十三年,谪居江州,遇毛仙翁,作此送之。”
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此诗,外示慕道,内实抒贬谪之悲。‘衰鬓忽霜白,愁肠如火煎’,乃其心声,非泛语也。”
3.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此诗铺陈仙迹,辞采瑰丽,然骨子里仍是江州司马之泪,读之令人恻然。”
4. 《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初以直谏贬,颇好佛老,尝曰:‘世间尽系缚,唯有仙可求。’”可与此诗互参。
5. 俞陛云《诗境浅说》:“‘孤鹤升遥天’五字,缥缈高寒,足抵一篇《游仙》之作;而‘愁肠如火煎’又极沉痛,仙凡对照,倍觉苍凉。”
以上为【送毛仙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