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诗叙:余在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
梦中的真实到醒时全成虚妄,汲水埋盆痴迷供养本是癫狂。
但见玉峰横亘似太白山势,便欲沿鸟道攀越峨眉险峻。
秋风赋予它烟云变幻的意态,晨光映照出草木葱茏的姿容。
那一点空明灵秀究竟在何处?老人真想永居这仇池仙境。
以上为【双石,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双石:苏轼元祐七年(1092)在扬州获绿白二石,作组诗咏之
2. 汲水埋盆:韩愈《盆池》"汲水埋盆作小池"
3. 玉峰横太白:化用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
4. 鸟道:险峻山路,《华阳国志》"鸟道四百里"
5. 仇池:仙境,《仇池记》"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
6. 空明:通明透彻,《前赤壁赋》"击空明兮溯流光"
7. 烟云意:山水画意境,郭熙《林泉高致》"山水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8. 晓日:晨光,谢灵运《石壁精舍》"昏旦变气候"
9. 老人:苏轼自指,时年57岁
10. 草木姿:杜牧《阿房宫赋》"草木薰薰"
以上为【双石,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盆中双石为观照对象,通过"梦觉之辨"的哲学思辨与"玉峰鸟道"的空间想象,构建起微缩盆景与宏大山水的情感联结。后两联借"秋风烟云"的动态意象与"仇池仙境"的终极追问,在物我交融间完成对精神家园的诗意追寻,展现苏轼晚期诗风"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双石,并叙】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苏轼扬州知州任上,展现其从物质鉴赏到精神超越的审美过程。首联以庄周梦蝶的哲学命题切入,"良是觉非"的悖论既写赏石时物我两忘的状态,更暗含对现实价值的质疑。"汲水埋盆"的痴行,将韩愈的闲趣升华为对永恒之境的追寻。颔联"玉峰太白"与"鸟道峨眉"的地理跳跃,使方寸盆景获得横跨秦蜀的时空维度,微观与宏观在诗意中达成统一。颈联"秋风烟云"与"晓日草木"的时序流转,赋予静态奇石以四季生机,暗合郭熙"山水有代谢"的画理。尾联"空明"既指石穴透光的物理特性,又喻澄明心境,"住仇池"的结语将现实物件转化为理想国度的入口,与《壶中九华诗》"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共同构成苏轼独特的"微观宇宙"诗学。
以上为【双石,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一点空明是何处』七字,石之精神全出,较白傅《太湖石》『烟翠三秋色』更进玄境。"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后四句寓苍茫于平淡,『秋风』『晓日』一联,竟是小李将军金碧山水。"
3.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从盆池点滴中现出太华千仞,此老胸次真包含天地。"
4. 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老人真欲住仇池』与《壶中九华》『九华今在一壶中』,同一机杼而此更浑成。"
5. 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梦时良是觉时非』七字,可作《列子》『觉有八征梦有六候』注脚,宋诗理趣至此极矣。"
以上为【双石,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