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
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
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
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
不将恩爱子,更种悲忧根。
翻译
清晨为我心爱之人哭泣,日暮为我亲近之人哀悼。
亲爱之人全都零落殆尽,我独自存活又有何用。
多少平生的欢愉,无限的骨肉恩情。
凝结成肠中的绞痛,汇聚为鼻尖的酸辛。
悲伤袭来四肢瘫软,泪水流尽双眼昏花。
因此刚到四十岁,心境已如七十老翁。
我听闻佛教之中,自有解脱的法门。
将心安置如静止的水,看待此身如同浮云。
抖落污秽的尘衣,超脱生死的轮回。
为何还留恋这痛苦,犹豫徘徊不肯离去。
回心转意发下弘愿,愿以当下此身为证。
只承受过去业报,不再结下来世因缘。
誓用智慧之水,永洗烦恼之尘。
不让恩爱的子嗣,再种下悲忧的根苗。
以上为【自觉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浮屠教:佛教,《后汉书·楚王英传》"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2. 解脱门:《维摩诘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3. 止水:《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4. 浮云:《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 斗擞:振落灰尘,《景德传灯录》"师曰:斗擞是非,一时放却"
6. 生死轮:佛教轮回观念,《法华经》"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
7. 智慧水:《华严经》"智慧为水,涤烦恼垢"
8. 烦恼尘:《无量寿经》"犹如净水,洗除尘劳"
以上为【自觉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朝暮哭亲"的极端情感体验开篇,通过"肠间痛""鼻头辛"的生理感受,将丧亲之痛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白居易巧妙运用佛教"止水浮云"的哲学意象,在"斗擞垢衣"的宗教仪式与"智慧洗尘"的精神追求中,完成从儒家伦常到佛家解脱的诗意转换。
以上为【自觉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二十句完成"沉溺-觉悟-发愿"的心灵三部曲。前十二句极写悲痛之深:重复的"哭"字与"亲爱零落"的惨状形成情感叠加,"肠间痛"与"鼻头辛"的通感描写,将无形哀伤转化为强烈的身体记忆。"四十岁"与"七十人"的年龄错位,凸显精神摧残之烈。后八句陡转佛教哲思:"浮屠教"与"解脱门"的引入,为绝望心境开辟出路;"止水""浮云"的比喻既承庄禅思想,又合佛教空观;"斗擞垢衣"的意象兼具宗教仪式与诗意象征的双重意味。结尾"智慧水洗烦恼尘"的誓愿,既是对《维摩诘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实践,更暗含对"恩爱子"即其幼子阿崔夭折的深沉反思。全诗将杜甫《遣兴》的沉痛与王维《叹白发》的旷达熔铸一炉,展现中唐士人融合儒释的典型精神历程。
以上为【自觉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自觉》诗'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以生理反应写心理创伤,较潘岳《悼亡》'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更见唯物倾向。"
2.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二语,标志中唐文人佛教信仰由义理研讨向实践修持的转型。"
3. 谢思炜《白居易集校注》:"此诗可与其《赠杓直》'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对读,见出乐天由儒入佛的思想轨迹。"
4. 蹇长春《白居易评传》:"'不将恩爱子,更种悲忧根',实为对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根本性质疑,在唐代诗歌中堪称石破天惊。"
5. 杜晓勤《初盛唐佛教与文学研究》:"通篇在顾况《归阳萧寺》与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间找到平衡,既得佛教精髓,又不失诗歌韵味。"
以上为【自觉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