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不羡慕梦见利剑三把而将赴蜀地做官的富贵之梦,暂且以吟咏八咏诗篇来延续我在东吴时的诗情。
我躺着欣赏那供奉古佛、高耸入云的楼阁,朝廷也赐予诗人如明月般清幽的湖泊作为栖隐之所。
写诗时或许正因见到竹林中的仙鹤而得佳句,思归故乡难道真是为了那一道莼菜和鲈鱼?
眼前横亘天际的青山依旧如修长的眉黛般秀美,即便头发已白,我也仍希望能请求一纸符命,出任地方官职。
以上为【送吕昌朝知嘉州】的翻译。
注释
1. 吕昌朝:生平不详,据题可知其将赴嘉州(今四川乐山)任知州。
2. 三刀梦蜀都:典出《晋书·王濬传》,王濬夜梦三把刀悬于头上,后增一刀,解者谓“三刀为‘州’字,又加一者,‘益’也”,预示将赴益州任职。后常用“三刀梦”或“梦刀”比喻即将出任地方官。
3. 聊将八咏继东吴:指效仿南朝沈约作《八咏诗》之事。沈约曾在东吴之地(今浙江金华)作《登台望秋月》等八首诗,合称“八咏”。此处苏轼自比沈约,言自己以诗文延续前贤风雅。
4. 卧看古佛凌云阁:凌云阁,可能指嘉州凌云寺(今乐山大佛所在),始建于唐代,为著名佛教胜地。此句设想吕昌朝在任上可闲卧观赏高耸入云的佛阁。
5. 敕赐诗人明月湖:明月湖非实指某湖,乃虚拟之美称,形容清幽宜人的湖光景色,仿佛皇帝特赐予诗人般的享受。
6. 得句会应缘竹鹤:写诗得佳句往往因见竹林与仙鹤等清雅之景触发灵感。竹鹤象征高洁隐逸之趣。
7. 思归宁复为莼鲈:反用“莼鲈之思”典故。《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因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苏轼反问:思归难道真是因为贪恋美食吗?实则另有深意。
8. 横空好在修眉色:形容远处山峦如女子修长的眉毛般秀丽。“修眉”常喻青山,如苏轼《江城子》“水涵空,山照市,翠峰如簇,似眉如画”。
9. 头白犹堪乞左符:“左符”指地方官所持的符节,代指出任州郡官职。虽年老(头白),仍愿请求外任,有所作为。
10. 嘉州:唐宋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处,风景秀丽,佛教文化兴盛。
以上为【送吕昌朝知嘉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吕昌朝赴任嘉州知州所作,借景抒怀,既表达对友人的勉励与祝福,又寄托自身仕途沉浮中的理想与无奈。全诗融用典、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典雅含蓄,情感深沉内敛。诗人以“不羡三刀”开篇,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继而以“八咏”“明月湖”等意象展现文人风雅之趣。中间两联虚实相生,既有对友人诗意生活的想象,也暗含自己思归而不得的怅惘。尾联以山色喻志,虽年华老去,犹怀济世之心,体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与坚韧。整首诗格调高远,情理交融,是典型的宋代士大夫赠别诗风范。
以上为【送吕昌朝知嘉州】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不羡”起势,否定功名利禄之念,转而强调诗文传承之志,奠定全诗清雅超脱的基调。颔联写景,一“卧看”显闲适,一“敕赐”寓荣宠,将宗教庄严与文人雅趣结合,展现理想中的仕宦生活图景。颈联转入抒情,前句承景生情,言诗意源于自然;后句设问翻新,否定俗常的归隐动机,暗示真正的归心在于精神自由而非口腹之欲。尾联以壮丽山色收束,既赞美嘉州风光,更借“修眉色”喻志节长存,“头白乞符”则透露出老而弥坚的济世情怀。全诗用典精切而不滞涩,意境开阔而情致绵长,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中膏,似淡实美”的艺术风格。尤其“思归宁复为莼鲈”一句,化用旧典而翻出新意,成为点睛之笔,彰显其哲思深度。
以上为【送吕昌朝知嘉州】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六:“此诗清逸有致,‘卧看古佛’‘敕赐明月’二语,写景如画,而寓意深远。”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得句会应缘竹鹤’,写出诗人胸次;‘思归宁复为莼鲈’,翻案有力,非东坡不能道。”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东坡七律,至晚年愈见浑成。此诗‘横空好在修眉色’,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不作送别酸语,但写山水清音,而志节自在其中。‘头白犹堪乞左符’,尤见忠爱之忱。”
以上为【送吕昌朝知嘉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