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版本二:
东风仿佛知道我想要进山远行,早已吹散了屋檐下连绵不断的雨声。
山岭上飘浮的晴云如同披着棉絮做的帽子,树梢上初升的太阳好似悬挂着铜锣一般明亮。
野桃花含笑绽放,映衬着矮矮的竹篱;溪边的柳枝随风摇曳,倒映在清澈的沙质溪水中。
西边山坳里的人家生活一定最快乐,他们正忙着煮芹菜、烧竹笋,为春耕的人们送饭。
以上为【新城道中二首(其一)】的翻译。
注释
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 新城:宋代属杭州,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
2. 东风:春风。
3. 欲山行:想要进山出行。
4. 吹断檐间积雨声:指东风吹散了连日阴雨,屋檐滴水的声音停止了。
5. 岭上晴云披絮帽:形容山顶上的白云像戴着棉絮制成的帽子。絮帽,用棉絮做的帽子,古人冬季御寒之物。
6. 初日:初升的太阳。
7. 铜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打击乐器,形圆如盘,诗中比喻朝阳如铜锣高挂。
8. 野桃:野生的桃花。
9. 西崦(yān):西边的山坳或山脚。崦,指山脚或山谷。
10. 饷春耕:为春耕的人送饭。饷,送食物给他人食用。
以上为【新城道中二首(其一)】的注释。
评析
这两首七律组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这是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新城道中(其一)》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途经新城(今浙江富阳新登镇)时所作,描绘了诗人赴任途中所见清新明丽的山村春景。全诗以轻快笔调展现自然之美与农家生活的和谐,表达了诗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诗中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尾联由景及人,转入对农事生活的描写,使诗意更进一步,体现出士大夫对民间劳作的关切与欣赏。整体风格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是苏轼写景抒情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新城道中二首(其一)】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东风知我欲山行”起笔,赋予东风以人的情意,仿佛春风善解人意,主动为诗人扫清出行障碍,不仅点出天气转晴,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第二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运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将静态的云和动态的日出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披絮帽”写云雾缭绕山头的柔和,“挂铜钲”则突出朝阳的明亮与庄严,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第三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进一步展开近景描写,“含笑”二字以拟人手法写出野桃盛开的娇艳与生机,“自摇”则表现柳枝随风轻摆的自在,溪水清澈见底,整个画面清新灵动,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尾联转入人事,“西崦人家应最乐”,由景生情,推测山中人家因春耕忙碌而充满生活乐趣,结句“煮芹烧笋饷春耕”具体描绘农家生活场景,朴素自然,充满田园情趣。全诗结构井然,由天气而远景,由近景而人事,层层推进,情感由隐而显,体现了苏轼善于观察生活、融情入景的艺术功力。语言平易流畅,意象鲜活,意境明快,展现了北宋山水田园诗的新风貌。
以上为【新城道中二首(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七律,清丽自然,不假雕饰,此诗可见一斑。”
2.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三四写景生动,‘絮帽’‘铜钲’虽新巧而不入俗,是东坡本色。”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称:“苏子瞻诗多兴会,此作情景交融,天然成趣,非刻意求工者可比。”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纯以气韵胜,‘东风知我’一句已摄全篇神理,下皆顺流而下,自然条畅。”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苏轼这首诗把寻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态,‘含笑’‘自摇’都是把植物人格化,却毫不牵强,反而显得天真活泼。”
以上为【新城道中二首(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