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本儒侠,笔势翻涛澜。
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干。
一旦事远游,红尘隔严滩。
平生羊炙口,并海搜碱酸。
一从荔支食,岂念苜蓿盘。
我亦江海人,市朝非所安。
凭君问清淮,秋水今几竿。
翻译
曹君本是儒雅之士却怀侠义之气,文笔奔放如波涛翻涌。
往来于战马纷飞的边地,凛冽的边风几乎吹裂了儒生的冠帽。
诗兴常在横握长矛之际勃发,盾牌上的墨迹还未来得及干透。
如今忽然远行赴任闽地漕运,红尘滚滚隔开了严子陵隐居的钓滩。
你平生喜好烤羊肉的美味,也曾遍尝沿海的咸酸风味。
自从尝过鲜美的荔枝后,哪里还会再想念那粗粝的苜蓿菜盘?
我亦本是向往江海自由之人,对市井朝廷本无留恋。
却常担忧高远如青霞的志向,会随着白发渐增而渐渐消磨。
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谈笑之间便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而我如今又是为何?想抽身而去实在艰难。
请你代我打听一下清淮之水,如今秋水涨到几尺深了?
我的归舟何时才能启程?寒霜冷露的日子已日渐寒冷。
以上为【送曹辅赴闽漕】的翻译。
注释
1. 曹辅:字载德,北宋官员,曾为秘书省正字,后任福建转运判官(即“闽漕”)。
2. 儒侠:兼具儒家修养与侠义气质的人,形容曹辅文武双全。
3. 笔势翻涛澜:比喻文笔雄健奔放,如波涛汹涌。
4. 戎马间:指边防军务之地,曹辅曾任边地官职。
5. 边风裂儒冠:夸张描写边地风沙猛烈,连儒者的帽子都被吹裂,暗喻环境艰苦。
6. 横槊:手持长矛,典出曹操“横槊赋诗”,形容军中作诗的豪情。
7. 楯墨何曾干:盾牌上写字的墨迹未干,形容军务繁忙,随时记录文书。
8. 严滩:指东汉隐士严子陵在富春江的钓鱼台,象征隐逸之地。
9. 羊炙口:爱吃烤羊肉,形容口味豪爽或北方饮食习惯。
10. 并海搜碱酸:沿海地区搜寻带有咸酸味的食物,反映生活经历丰富。
11. 荔支食:指南方佳果荔枝,象征南方富庶生活。
12. 苜蓿盘:古代低级官员或贫士所食,比喻清苦生活。
13. 青霞志:高远脱俗的志向,出自南朝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后人称其志为“青霞之志”。
14. 白发阑:白发渐多,壮志将尽。“阑”意为将尽、衰残。
15. 渊明赋归去:指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辞官归隐。
16. 解官:辞去官职。
17. 清淮:清澈的淮河,此处可能泛指诗人故乡或理想归隐之地的河流。
18. 秋水几竿:询问水位有多高,“竿”为古代测量水深的单位。
19. 我舟何时发:暗喻自己何时能摆脱官场,乘舟归隐。
20. 霜露日已寒:点明时节已入秋冬,渲染萧瑟氛围,也暗示年华老去。
以上为【送曹辅赴闽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曹辅赴任福建漕运使所作,借送别抒发自身仕途困顿、归隐难遂的感慨。全诗以曹辅的才情与经历开篇,赞其文武兼备、豪气纵横;继而转入对其远行的描绘,并自然引出对人生志趣与出处问题的深思。诗人通过对友人生活变化的描写(从边地到南方,从粗食到珍馐),反衬自己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羁绊的矛盾。结尾以问水、问舟作结,含蓄表达归隐之志难以实现的无奈。情感真挚,结构严谨,用典自然,体现了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
以上为【送曹辅赴闽漕】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风格沉郁而豪迈。开篇以“儒侠”定位曹辅人格特质,既突出其文采风流,又强调其经世致用之才。通过“笔势翻涛澜”“楯墨何曾干”等句,塑造出一位在军旅之中仍不辍吟咏的儒将形象,极具画面感。转入送别主题后,诗人并未停留在寻常应酬层面,而是借曹辅之行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一从荔支食,岂念苜蓿盘”一句,表面写口腹之欲的变化,实则隐喻仕途升迁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引发“我亦江海人”的共鸣与自省。
诗中巧妙化用陶渊明典故,以“谈笑便解官”对照“索身良独难”,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结尾两句尤为动人,不直言归隐之愿,而托友人打听“清淮”水势、“我舟”启程时间,语意含蓄深远,余味无穷。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由赞友而及己,由外物而入心曲,展现了苏轼晚年虽处逆境而不失旷达、心系自由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送曹辅赴闽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赠曹辅之行,而意在自叹。笔力雄健,感慨深至,盖晚岁羁怀之所寄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起四句写出边帅气象,次四句转到远游,语极洒落。‘羊炙’‘荔支’二语,看似闲笔,实伏下文‘江海’之思。结处问水问舟,悠然神远,不减渊明风味。”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祐后期,公方在朝,然已有倦游之意。‘青霞志’‘白发阑’之叹,与《和陶归去来兮辞》同一机杼。‘我舟何时发’一句,最为凄婉。”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通体浑成,气格遒上。前半写曹子,后半写己,中间以饮食变迁为过渡,自然无迹。末二语如烟波渺茫,不可捉摸,而情致俱足。”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他人之事触发己怀,此诗尤典型。送别之作而归结于自我挣扎,见其胸襟开阔,不拘常格。‘楯墨何曾干’写军中文吏生涯,生动真切;‘霜露日已寒’则悄然带出迟暮之悲,耐人咀嚼。”
以上为【送曹辅赴闽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