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洛阳自古以来便是天地的中心,嵩山苍翠挺拔,北邙山红叶映照。
当年那些风流年高、德高望重的旧友如今已纷纷逝去,消磨殆尽,如今唯有青山依旧,默默面对我这个多病的老翁。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翻译。
注释
1. 追和:依照他人原韵和诗题作诗相和,此处指苏轼和苏辙原作之韵而作。
2.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3.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指苏辙于前一年在洛阳主持科举考试期间所作的组诗。
4. 洛邑:即洛阳,周代称“洛邑”,为东都,历来被视为中原文化中心。
5. 天地中:古人认为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地理与文化上皆为中枢。
6. 嵩高:即嵩山,五岳中的中岳,位于洛阳东南,象征中原正脉。
7. 北邙:即北邙山,在洛阳北郊,汉魏以来为葬地之所,常用来象征生死兴衰。
8. 风流耆旧:指昔日才德兼备、风度翩翩的年高前辈。
9. 消磨尽:指故人相继去世或离散,不复存在。
10. 病翁:苏轼自称,此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屡遭贬谪,心境苍凉。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子由)旧作《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中的一首,题为《暴雨初晴楼上晚景》。全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往昔人事变迁的深沉感慨以及自身年老多病、孤寂无依的悲凉心境。诗中“风流耆旧消磨尽”一句,既是对时代更迭、故人零落的哀叹,也暗含对政治风波中士人命运的无奈。末句“只有青山对病翁”,以永恒不变的自然之景反衬人生短暂与孤独,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内敛的特点。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虽短,却意蕴深厚。开篇两句写景,气势恢宏:“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以地理之正位与自然之壮美勾勒出洛阳的庄严气象。嵩山苍翠,北邙山因秋叶或夕阳映照而呈红色,色彩对比鲜明,既写实景,又暗含盛衰之感——嵩山象征永恒,北邙则关联死亡与历史沧桑。后两句陡转直下,由景入情:“风流耆旧消磨尽,只有青山对病翁。”昔日共游共论的贤达长者已尽数凋零,唯余诗人独对青山,孤影伶仃。这种“人亡景在”的强烈反差,使诗意倍增苍凉。
全诗语言质朴,不假雕饰,却情感深沉。苏轼晚年屡经贬谪,亲朋离散,身心俱疲,此诗正是其内心孤独与生命反思的真实写照。结尾“青山”与“病翁”的对峙,既是空间上的相对,也是时间上的对照——青山不老,人生易逝,令人唏嘘。此诗继承了杜甫沉郁顿挫之风,又具苏轼特有的旷达底色,是其晚年诗歌中的佳作。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六引查慎行语:“此诗追怀洛中旧游,感耆旧之凋零,语极沉痛,而气象自雄。”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起势雄阔,结语凄黯,见公晚年情怀之萧索。”
3. 《历代诗话》中清人纪昀批点:“‘青山对病翁’五字,写出无限身世之感,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校注者案:“此诗作年不详,然从‘病翁’‘耆旧消磨’等语观之,当为晚年贬谪后所作,情绪低回,有别于早年之豪放。”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