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翻译
众人听闻吩咐后,退下相互议论道:“我们这些人,不必净心用意作偈颂呈交和尚。
这有什么益处?神秀上座现任教授师,必定是他得法。
我们随意作偈,枉费心力。
”大家听了这话,全都息了作偈的念头,都说我们日后依止神秀禅师便是,何必烦劳作偈。
神秀思忖:众人不呈偈的原因,是因我身为教授师,我必须作偈呈交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晓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的本意,若为求法即是善,若为争夺祖师之位便是恶,这与凡夫贪恋圣位有何区别?但若不呈偈,终究不能得法,实在为难。
五祖堂前有三间步廊,原准备请供奉卢珍绘制《楞伽经》变相图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完偈颂后,多次想呈交,走到堂前便心神恍惚,浑身流汗,始终未能呈上。
前后四天间,十三次欲呈未果。
神秀于是思量:不如将偈书写在廊壁上,任和尚自己看见,若忽然称好,我便出来礼拜,说是神秀所作;若说不好,枉我在山中修行多年,受人礼拜,还修什么道。
当夜三更,神秀不让他人知晓,自执灯烛,在南廊墙壁书写偈颂,呈现心中所见。
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毕偈颂,便返回房中,众人都不知道。
神秀又思忖:明日五祖若见偈欢喜,即是我与佛法有缘;若说不好,自是我仍迷惘,宿世业障深重,不该得法。
圣意难以揣测。
在房中反复思量,坐卧不安,直到五更天明。
以上为【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的翻译。
注释
处分:这里是吩咐的意思。
澄心:清心,使心思进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和尚:指弘忍。
神秀:俗姓李,河南开封尉氏人。当时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后来受唐王朝礼遇,他的禅学流派在历史上号为禅门北宗。
教授师:梵语阿阁梨的意译是教授,即规范正行,教授师是对可以教授规矩仪则而作众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称。
谩作:胡乱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依止:仰仗追随。
供奉卢珍:供奉是唐朝皇宫中对有某种技能的人给予的官职名称,供奉卢珍即一个叫卢珍的宫廷画师。
五祖血脉图:将初祖达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宗传承过程画成图。
菩提树: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觉悟成佛,故名菩提树。明镜台:即明镜,《大乘起信论》中曾把众生的心喻作镜子。宿业障重:宿即过去、前世;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碍;重即严重。
1. 处分:吩咐,指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处分如流”
2. 教授师:禅林中指导修行的职事僧
3. 澄心:净心,《淮南子·泰族训》“澄心清意以存之”
4. 依止:依附止住,《法华经·方便品》“依止是法”
5. 觅祖:求取祖师之位,暗含功利心
6. 步廊:回廊,《汉宫典职》“以丹漆地,曰丹墀,刻镂作奇禽怪兽,曰步廊”
7. 楞伽经变相:据《楞伽经》内容绘制的佛教壁画
8. 五祖血脉图:禅宗五祖传承谱系图
9. 宿业:前世所造业因,《法华经·化城喻品》“宿业深重”
10. 圣意:指五祖弘忍的意旨,暗喻佛法真谛
以上为【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的注释。
评析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本节通过神秀作偈前后的心理挣扎,生动展现求道者在“求法”与“觅祖”之间的深刻矛盾。文中“遍身汗流”“坐卧不安”的生理描写,与“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的行为重复,层层递进地揭示名相执着对修行者的束缚。神秀偈颂“时时勤拂拭”的渐修法门,恰与其忐忑心境形成互文,为后文慧能顿悟偈的出场埋下伏笔。
以上为【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的评析。
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本节文字在《坛经》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开篇众人“息心”的群体心理描写,反衬出神秀“不得不作”的个体困境。“求法即善,觅祖即恶”的内心独白,展现神秀对修行动机的清醒审视,却仍陷入“大难大难”的二元对立。作者通过“执灯书偈”的戏剧性场景,将修行者破除我执的艰难具象化:神秀点灯书偈恰喻“无明”未破,南廊题壁正显“外求”未止。其偈颂以“菩提树”“明镜台”喻身心,强调“勤拂拭”的功夫,仍落于有所住的修行次第。结尾“坐卧不安”的持续焦虑,与前文“遍身汗流”呼应,完整勾勒出未透关捩者的心理图景,为下文“本来无一物”的顿悟张本。
以上为【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的赏析。
辑评
1. 宗宝本《坛经》跋:“秀师四句偈,分明渐次,与‘本来无一物’如隔千山。”
2. 印顺《中国禅宗史》:“神秀‘求法觅祖’之辨,正是凡圣一如的关口,惜其仍住净相。”
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写尽修行者破执之难,实乃禅门最妙文字。”
4.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神秀偈颂犹带北宗‘离念’色彩,较之南宗‘见性’终隔一尘。”
5. 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秀公汗流恍惚之状,正是我相未泯的生动写照,可谓禅门心理描写之绝唱。”
以上为【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