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仿佛听闻有高士隐居在前方村落,盘膝而坐,轻抚床沿,与儿孙嬉戏其乐融融。
我自得地欣赏着明媚春光,携带着桂花酒;欣喜地逢上晴朗天气,轻轻叩响柴门。
屏风间映照着阳光,金铜仙人仿佛也活了过来;头上迎风招展的彩胜(节日饰物)随风翻动。
我的鬓发已如蓬草般散乱稀疏,确实已年老了,怎能指望恢复旧日容颜,以新年的气象改变衰老的命运呢?
以上为【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雅安人日:雅安,地名,今四川雅安;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称“人胜节”或“人日”,传说女娲第七日造人,故以为人之生日。
2. 次旧韵:依照前人诗作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写诗,属唱和之作。
3. 高隐:指德行高尚、隐居不仕的贤者。
4. 坐膝扶床:形容老人盘腿而坐,手扶床沿,与子孙同处一室的温馨画面。
5. 桂酒:用桂花浸泡的酒,古代常用于节令饮用,象征高洁与美好。
6. 款柴门:款,敲击、叩访;柴门,简陋的门,代指隐士或普通人家。
7. 屏间带日金人活:屏风上映着阳光,金人(可能指铜制仙人像或装饰)在光影中仿佛有了生命。
8. 彩胜:古代人日佩戴的彩色剪纸或绸布饰品,戴于头上,用以祈福避邪。
9. 蓬鬓:形容鬓发散乱如蓬草,多用于描写年老或潦倒之态。
10. 扶疏:原意为枝叶茂盛分散,此处借指鬓发稀疏散乱。亦可解为“稀疏纷披”。
以上为【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于宋代雅安任所,在人日(正月初七,古人认为是“人”的生日)依前人旧韵所作的两首诗之一。全诗以平实语言描绘闲适生活场景,抒发诗人晚年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春光与家庭温情的欣赏,也有对自身衰老的坦然接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晚年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虽题为“次旧韵”,但不拘泥于形式,寄情于景,寓理于事,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力与人生哲思。
以上为【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似闻”起笔,虚实相生,引出一位高隐之士的生活图景,既营造出清幽恬淡的氛围,又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慕。第二联转入自身情境,“自赏春光”“喜逢晴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节令的敏感与热爱,桂酒与柴门的意象组合,既有文人雅趣,又不失朴素人情。第三联写室内光影与头饰动态,细腻传神,“金人活”三字极富想象力,赋予静态物以生机,体现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诗意心境。尾联陡转,由外景内收至自我审视,“蓬鬓扶疏”直陈衰老,“岂能旧貌改新元”则以反问语气道出对岁月无情的清醒认知。全诗由他人之乐写到己身之衰,由景入情,层层递进,结尾沉郁而不失豁达,正是苏轼晚年“看破而仍热爱生活”的典型心态写照。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而不刻板,音韵和谐,意境深远。
以上为【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七律,出入少陵,而自成一家,尤善以寻常语道非常理。”此诗正可见其以平语寓深情之妙。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屏间带日金人活’一句灵动,光影交辉,非坡公不能道。”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眼》云:“东坡在岭外,每作诗必有深味,虽记一时之兴,皆含万端感慨。”此诗作于贬谪后期,虽未明言贬谪,而老境之叹隐然可见。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语淡而味厚,外示闲适,中藏迟暮之感,东坡晚岁诗多类此。”
5.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诗,长于理趣,往往于不经意处见其胸怀。”此诗由人日习俗入手,触景生情,自然流露人生感悟,可谓理趣与情景交融之范例。
以上为【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