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杏花开了,芳香弥漫,柳树绿了,垂丝飘飘如缕,其轻如烟。我心中的情人就住在水边的红房子里,她打开窗帘希望能看到我,外面却是一片黄昏雨景。
晚风吹来,烛光摇动。我相思满怀,愁卧在床。想念但又归不去,她现住在何处呢?外面芳草萋萋,我已经找不到回去的小路了。
版本二:
红杏花香四溢,柳树翠绿如烟,柔嫩的柳条轻轻垂下,如同拖曳着缕缕轻丝。水边红色的门户半开,帘幕高卷,仿佛收纳了黄昏时分的细雨。烛光在风中摇曳不定,我独卧枕上,满怀伤春的愁绪。想归去却无法回去,那曾栖息的凤楼如今在何方?只见萋萋芳草蔓延,遮蔽了归去的道路。
以上为【点绛唇 · 红杏飘香】的翻译。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调名用南朝江文通《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蓣。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成息驾,争拟洛川神。」冯正中《荫绿围红》阕为创调之作,唐五代人多不用此调,而宋人用之极多。南宋汪彦章名篇《新月娟娟》阕与冯体同,为宋人通用之体。黄知稼和作序云:「汪藻彦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内不自得,乃赋词云:『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後,归兴浓如酒。』公时在泉南签幕,依韵作此送之。」元《太平乐府》注「仙吕宫」。高拭词注「黄钟宫」。《正音谱》注「仙吕调」。宋王黄州词名《点樱桃》;王梅溪词名《十八香》;张东泽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涧泉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清真集》入「仙吕调」。此调九句,仄韵,七句用韵,韵密;以四个四言句为,辅以三个五言句,一个七言句,一个三言句,故调平缓凝重,适表苦涩之情。东坡五首用以酬赠、写景和节令,表情亦苦涩,如「筝声远,鬓雲吹乱,愁入参差雁」,「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元北曲中此调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又通称为「点将」,用於元帅升帐、江湖豪客的排山等,以表现宏大场面或增强气氛。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端伯辑《东坡词拾遗》。《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调名下注:「《草堂诗馀》作贺方回词」,毛本注「或刻贺方回词」,《全宋词》编者注:「案此首《类编〈草堂诗馀〉·巻一》误作贺方回词」,《全宋词》贺方回词巻末该词存目。
尽卷:《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龙本作「门掩」。
凤楼:龙榆生笺:「梁武帝《凤笙曲》:『飞且停,在凤楼。弄娇响,间清讴』」
1.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等,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2. 红杏飘香:形容春日杏花盛开,香气四溢。
3. 柳含烟翠:柳色青翠如烟,似有薄雾笼罩,极言春柳之柔美朦胧。
4. 轻缕:指细长柔软的柳条,如丝如缕。
5. 水边朱户:临水而建的红色门户,常指富贵人家或女子居所。
6. 尽卷黄昏雨:意谓帘幕高卷,任黄昏细雨飘入室内,暗示孤寂无人收拾之态。
7. 烛影摇风:烛火在风中摇曳,光影晃动,渲染凄清氛围。
8. 一枕伤春绪:整夜怀抱伤春之情,难以排遣。
9. 凤楼:原指女子所居之楼,此处代指昔日恋人或美好生活的所在。
10. 芳草迷归路:以萋萋芳草遮蔽道路,比喻归途渺茫,旧梦难寻。
以上为【点绛唇 · 红杏飘香】的注释。
评析
《点绛唇·红杏飘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主旨是伤春念远。上阕忆往。红杏翠柳是眼前容色,雨中小楼为当日情事。「朱户」暗示伊人身份,亦显温馨。下阕思人。卧对残烛,伤春伤别。明知「归不去」,仍然「迷归路」,到底不能忘情。
这首《点绛唇·红杏飘香》是苏轼早期婉约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景致与词人内心的感伤情绪。全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同时融入深沉的离愁别绪。上片写景,色彩明丽而意境朦胧;下片抒情,含蓄委婉却情意绵长。通过“红杏”“柳烟”“黄昏雨”“烛影”等意象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欲归不得的惆怅氛围。虽为短调小令,却情感饱满,情景交融,展现了苏轼在豪放之外亦具深情婉转的艺术风貌。
以上为【点绛唇 · 红杏飘香】的评析。
赏析
此词开篇即以“红杏飘香,柳含烟翠”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视觉与嗅觉并用,色彩鲜明而不失柔美。“拖轻缕”三字尤为传神,将柳条随风轻拂之态写得极具动感和质感。接着,“水边朱户”一句引入人居,使画面由自然转入人文,增添几分幽静与神秘。“尽卷黄昏雨”语意双关,既写实景——帘幕敞开任雨入室,也暗喻心境之疏懒与孤寂,无人相伴,故不避风雨。
换头“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转入内心世界,由外景转向内情。烛影摇曳象征心绪不宁,“伤春”不仅是惜春之逝,更隐含人生迟暮、理想落空、情感失落等多重感慨。结尾三句“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情感达到高潮。“归不去”直抒胸臆,道出无奈与悲凉;“凤楼何处”设问无答,倍增迷茫;“芳草迷归路”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整首词语言清丽,结构紧凑,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早期受花间、南唐词风影响下的婉约之美。
以上为【点绛唇 · 红杏飘香】的赏析。
辑评
明·沈震峰《草堂诗馀正集》:有态。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东坡词多雄奇壮阔,然此等小令,亦复婉丽动人,可见其才之无所不工。”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红杏飘香’数语,秀逸中自饶情致。‘芳草迷归路’,即景感怀,不烦说尽而意味深长。”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为此词作解——如“黄昏雨”“烛影”“芳草”皆非徒写景,实为情之所寄。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格调近南唐冯延巳、晏殊一路,清空婉转,疑为早年之作。”
5.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收录此词,称其“写春日怀人,情致缠绵,不失东坡本色中之别调”。
以上为【点绛唇 · 红杏飘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