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初夏时节绿意渐浓,春日的红花已凋残,未能赶上赏花之时。四月十八日,我与刘景文一同前往真觉院观赏枇杷。盛开的牡丹(魏花)并非我的老友相伴,而金黄的枇杷(卢橘)却如同故乡的亲人一般亲切。院落依傍山势层层而下,嶙峋的岩崖激发了新的诗兴。请记住这岁寒时节的情景,且看那松树披雪,树皮如苍龙鳞甲般斑驳古朴。
以上为【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的翻译。
注释
1. 真觉院:宋代寺院名,具体位置待考,可能在京都或杭州一带,为文人游赏之所。
2. 洛花:指洛阳牡丹,洛阳以牡丹闻名,宋代尤盛。
3. 花时不暇往:指牡丹盛开之时因事务繁忙未能前往观赏。
4. 四月十八日:农历日期,已入初夏,牡丹多已凋谢,枇杷正值成熟。
5. 刘景文:名季孙,北宋将领、诗人,与苏轼交好,曾任杭州兵马都监。
6. 绿暗初迎夏:绿叶浓密,标志着夏天的来临。“暗”形容绿荫深密。
7. 红残不及春:红色花朵凋零,已赶不上春天的盛景。
8. 魏花:即魏紫,宋代名贵牡丹品种,原产洛阳,代指牡丹。
9. 卢橘:即枇杷,古人称枇杷为“卢橘”,苏轼曾于岭南见之,《本草纲目》载“卢橘即枇杷”。苏轼为眉州人(今四川),蜀地亦产枇杷,故称“是乡人”。
10. 岁寒君记取,松雪看苍鳞:化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树经冬不凋喻节操;“苍鳞”比喻松树皮如龙鳞,苍劲古朴。
以上为【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宋代所作,记述其与友人刘景文同游真觉院、观赏枇杷之事。诗中通过“绿暗迎夏”“红残不及春”的时令描写,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又以“魏花非老伴,卢橘是乡人”巧妙运用典故与双关,表达宦游漂泊中对故土风物的亲切感。后四句转写景致与情志,由实入虚,借松雪苍鳞之象,寄寓坚贞不渝的品格追求。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情于景、即事见理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精巧,前四句叙事写景,后四句抒情言志。首联以“绿暗”“红残”点明时令更替,夏初已至,春花早谢,隐含时光流逝之叹。颔联对仗工稳,“魏花”与“洛花”呼应,暗示原本期待赏牡丹而未果;“非老伴”三字略带调侃,似说牡丹虽美却不亲己,而“卢橘是乡人”则情感陡转,充满温情——枇杷虽非名花,却是故乡常见之果,令人倍感亲切。此句既体现苏轼幽默洒脱的性格,也流露其思乡之情。颈联写真觉院地理环境,“井落依山尽”描绘建筑随山势错落,“岩崖发兴新”则写出登临览胜时的诗情勃发。尾联升华主题,以“岁寒”提醒友人铭记此时心境,松雪苍鳞之景既是眼前实景,更是人格象征,寓意君子当如松柏,经风霜而弥坚。全诗由惜春起,以怀乡承,终归于守节之志,层次分明,情韵悠长。
以上为【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卢橘是乡人’,语极亲切,盖公自蜀来,见此果如逢故旧。”
2. 《纪评苏诗》(纪昀批点):“前四句对法灵动,不泥于工对。‘非老伴’‘是乡人’,看似戏语,实含感慨。”
3.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此诗情景交融,末二语寄托遥深,得风人之旨。”
4.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以枇杷代乡愁,不着痕迹,而情味自足。‘松雪看苍鳞’结得苍劲有力,显出东坡胸次。”
5.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艇斋诗话》:“东坡诗常于寻常事物中见妙理,如此诗‘卢橘是乡人’,平淡中自有深情。”
以上为【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