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
气味
犀角:苦、酸、咸、寒、无毒。
主治
犀角:
吐血不止。用鹅肝或鸭肝、犀角、生桔梗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小儿惊(嚼舌,翻眼,不知人事)。用犀角磨水取浓汁服下,立效。服犀角末亦可。
下痢鲜血。用犀角、地榆、生地黄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蜜炼丸,如弹子大。每取一丸,加水一升,煎至五保,去渣,温服。
犀牛是世界上稀有的动物,所以犀牛角货源很少。现在临床上用水牛角作为犀牛角的代用品,据说两药的疗效很相近,请参阅中国医不额头学院等所编的《中药志》。
翻译
(此非诗歌,乃《本草纲目》中关于犀牛及犀角的药用条目,今依原文意译如下:)
释名
“犀”字,因其形似而得名。
气味
犀角:味苦、酸、咸,性寒,无毒。
主治功效
犀角可用于以下病症:
1. 吐血不止:取鹅肝或鸭肝,配犀角、生桔梗各一两,研为细末。
每次服二钱,用酒送下。
2. 小儿惊风(症状如咬舌、翻白眼、神志昏迷):将犀角磨水取浓汁服用,立刻见效;也可直接服用犀角粉末。
3. 清热解毒:取生犀角尖,磨水取浓汁,频频饮服。
4. 痢疾便血:用犀角、地榆、生地黄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蜂蜜炼制成弹子大小的丸剂。
每次取一丸,加水一升,煎至五合(约500毫升),去渣温服。
附方说明
犀牛是世上稀有动物,故犀角药材极为稀缺。
现今临床多以水牛角替代犀牛角,据说两者疗效相近,可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编纂的《中药志》。
以上为【本草纲目·兽部·犀】的翻译。
注释
1.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历时二十七年撰成《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
2. 《本草纲目·兽部》:全书第五十卷,专录哺乳动物类药材,犀位列其中。
3. 释名“似”:指“犀”字因动物外形奇特、似牛非牛而得名,或引《尔雅》“犀似豕”之说。
4. 苦、酸、咸、寒:中医四气五味理论,犀角性寒能清热,味咸入血分,故善治血热妄行诸症。
5. 吐血不止:属“血热妄行”证,犀角凉血止血,桔梗引药上行,肝脏补血,配伍精当。
6. 小儿惊:即小儿急惊风,古代常见危症,犀角清心凉肝,熄风开窍。
7. 消毒解热:此处“毒”指热毒,如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犀角为“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等)主药之一。
8. 下痢鲜血:属湿热痢或疫毒痢,犀角配地榆、生地,清热凉血止痢。
9. 水牛角代犀角:现代药理证实水牛角含类似成分(如氨基酸、肽类),具清热凉血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正式收录其替代地位。
10. 《中药志》: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主编,1959–1961年出版,系统整理中药资源与临床应用。
以上为【本草纲目·兽部·犀】的注释。
评析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犀》并非诗歌,而是一则典型的药物条目,体现了明代本草学“辨物、正名、明性、述用”的科学体例。全文结构清晰:先释名以考其源,次论气味以定其性,再列主治以明其效,最后附现代替代方案以应实用。内容融合传统经验与临床实践,既有古方传承(如治吐血、惊风),又关注资源稀缺现实(以水牛角代犀角),体现李时珍“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的著述原则。虽为医籍片段,却折射出明代医药学对珍稀动物药用价值的认知局限与务实调整,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与生态伦理研究价值。
以上为【本草纲目·兽部·犀】的评析。
赏析
此条目虽为医籍文字,却具独特“文质”之美。其语言简净如律令,无一字虚设:“磨水取浓汁”“频频饮服”等语,操作性强;“嚼舌,翻眼,不知人事”八字,生动刻画惊风症状,胜过千言病理描述。结构上,从理论(气味)到实践(主治),再到现实调适(附方),逻辑严密,体现李时珍“格物致知”的实证精神。尤为可贵的是,末段附方坦承“犀牛稀有”,主动推荐替代品,既反映明代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萌芽,亦彰显中医“重效轻名”的实用理性。今日观之,此文不仅是药学文献,更是生态伦理与医学人文交汇的历史见证。
以上为【本草纲目·兽部·犀】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本草纲目提要》:“时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如犀角条,既录古方,复参时用,足为医家准绳。”
2.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九:“濒湖记犀角效验甚详,近因物稀,多用水牛角代,验之亦有效,可知药贵在性不在名。”
3.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志》第一册(1959):“水牛角煎剂在抗炎、解热、镇惊方面与犀角相似,可作其代用品。”
4.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明代卷》:“《本草纲目》对犀角的应用记载,代表了16世纪中国对珍稀动物药用价值的最高认知水平。”
5. 郑金生《本草纲目校注》(2007):“李时珍于‘附方’中提及代用品,体现其不泥古、重实效的科学态度,远超同时代医家。”
以上为【本草纲目·兽部·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