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归去的大雁啊,归去的大雁,
在江南的水岸觅食饮水。
正要起飞却又盘旋落下,
塞外的春天来得如此苦寒。
寒冷而艰苦,
寒冷而艰苦,
水草即将萌发,暂且在此安居吧。
以上为【调笑令 · 效韦应物体】的翻译。
注释
1. 调笑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双调三十二字,四仄韵、两平韵,句式回环往复。
2. 效韦应物体:指模仿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歌风格。韦应物以五言古诗见长,风格冲淡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与闲适生活。
3. 归雁:北归的大雁,古人常以雁归象征思乡或时节更替。
4. 饮啄:饮水与啄食,指觅食生活。
5. 江南南岸: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适宜栖居。
6. 将飞却下盘桓:正欲起飞南归,却又盘旋而下,犹豫不决。
7. 塞外:长城以北的边远地区,气候严寒,环境艰苦。
8. 春来苦寒:虽已入春,但塞外依旧寒冷刺骨。
9. 寒苦:极言边地气候之恶劣与生活之艰辛。
10. 藻荇欲生且住:水中水草(藻、荇)即将生长,暗示江南已现春意,劝雁暂留。藻、荇均为水生植物,常生于池塘溪流。
以上为【调笑令 · 效韦应物体】的注释。
评析
此词题为《调笑令·效韦应物体》,标明是模仿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风格所作。韦应物诗风简淡清远,多写自然景物与隐逸情怀,苏轼借此词以归雁为意象,寄托漂泊思归之情,同时融入对边塞苦寒与江南温润的对比,表达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全词语言简练,节奏回环,叠句增强情感张力,体现出“调笑令”这一小令词牌特有的轻快与反复咏叹之妙。虽名“调笑”,实则寓庄于谐,含蓄深沉。
以上为【调笑令 · 效韦应物体】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归雁”起兴,借物抒情,通过大雁的徘徊抉择,映射出人在仕途与归隐、北地与江南之间的矛盾心理。开篇连用两个“归雁”,形成呼唤语气,既点题又营造出急切归乡的氛围。继而描写其“饮啄江南南岸”,展现一幅安逸图景,然而“将飞却下盘桓”一句陡转,揭示其内心的犹豫——并非不愿归,而是因塞外“春来苦寒”,归途艰险,故而迟疑。
词中“寒苦”二字叠用,与“归雁”呼应,形成节奏上的回环,也强化了边地生活的凄苦感受。结尾“藻荇欲生且住”尤为精妙:以自然物候的变化——水草萌发,象征江南春意盎然,生机初动,因而劝雁“且住”,不必急于北返。此句表面劝雁,实则暗寓诗人自身对安宁生活的眷恋与对仕途奔波的厌倦。
全词语言朴素,意境清远,结构紧凑,音律和谐,确有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式的简淡风致。虽为仿作,却能融个人情思于自然景象之中,体现出苏轼早期词作中少见的含蓄蕴藉之美。
以上为【调笑令 · 效韦应物体】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词话》卷五引清人许昂霄语:“此词仿韦苏州体,语简意远,叠句回环,有民歌风味,而寄慨甚深。”
2.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苏轼此词借归雁踟蹰之态,写人生进退两难之感,‘寒苦’‘且住’之间,蕴含无限苍凉。”
3. 《苏轼词集校注》(中华书局)按:“此词不见于通行苏集,或为后人托名之作,然风格近韦应物,亦不失为小令佳构。”
4. 《词学通论》吴梅著:“《调笑令》贵在转折跌宕,东坡此词‘将飞却下’一语,便觉神情毕出,非俗手可到。”
以上为【调笑令 · 效韦应物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