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
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
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
”呜呼!
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
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嗟夫!
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者?
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
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
呜呼!
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翻译
自己知道能够实行王道并最终成就王业的,是夏禹、商汤、周武王这三王。自己明白不能行王道而退而求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议论说:“谋求王道即使不成,其弊病也不过是退而称霸。”唉!假使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周武那样的事情,恐怕连自保都来不及,还怎么能称霸呢?王道这种东西,是不可以小用的。若能大用,便可成就王业;若只小用,反而会导致灭亡。从前徐偃王、宋襄公也曾推行仁义,然而最终却身死国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德政,不足以匹配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只有那些拥有取得天下的能力,却没有夺取天下的私心的人,才可以与之谈论王道。范蠡、张良虽不是辅佐汤、武那样的圣王之人,但也可以说是刚强坚毅、果决勇敢,卓越超群而不迷惑,能够坚持自己认为必须做的事。当吴王夫差被困于姑苏山上,向越王勾践哀求饶命时,勾践本想赦免他,唯独范蠡认为不可,亲自击鼓进军,终于斩下夫差头颅。项羽溃败东逃,汉高祖刘邦也想罢兵回国,留侯张良劝谏道:“这是上天要灭亡他的时机,务必迅速追击,切勿错失!”这两个人都认为,一点点虚浮的仁义,不值得用来交换我的重大战略。唉!乐毅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但他并不真正懂得大道,只是私下听说过一些道理,这就足以导致他自身的失败了。后人评论说:是因为燕惠王昏庸无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才逼走了乐毅。因此乐毅未能成功,纯属不幸,并非军事策略上的错误。然而即便当时燕昭王仍在位,反间计无法得逞,乐毅最终也必定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燕国吞并齐国,不符合秦国、楚国以及韩、赵、魏等国的利益。如今出动百万大军,攻打仅剩两座城池的残敌,却多年不能取胜,军队长期在外疲惫不堪,这时必然会有其他国家乘虚而入。诸侯从内部联合进攻,齐军从外部反击。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是姜太公、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也不可能不失败。然而乐毅以百倍于敌的兵力,多年都不能攻下两城,并非智力不足,而是因为他想用仁义来感化齐国民众,所以不忍心猛烈进攻,才落到如此地步。要知道齐国人早已痛恨齐湣王的暴政,如果乐毅当时肯撤军休战,整顿政治,减轻赋税徭役,让百姓回归家园,安顿老人儿童,使齐人不再有反抗之心,那么田单又能依靠谁来作战呢?为何反而率领百万大军长期对峙而不决战,这正是给了齐国人从容谋划反击的机会啊。在战国时代,强国相互吞并,难道只有燕国才有力量吗?以燕、齐两国的兵力压境,全力猛攻,完全可以消灭敌人后再吃饭,谁又能说不行呢?唉!想要成就王业就应全力以赴去行王道;若不能行王道,就应清醒地选择称霸之路。切莫两者皆失,最终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
以上为【乐毅论】的翻译。
注释
1.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王,儒家推崇的三代圣王,代表“王道”理想。
2. 五霸:春秋时期五位霸主,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或秦穆公),代表“霸道”。
3. 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追求王道即使失败,退而求其次亦可称霸。苏轼对此予以驳斥。
4. 徐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以仁义治国,不修武备,后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
5. 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君主,讲求“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不肯半渡而击敌,结果大败身亡,被视为迂腐典型。
6. 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隐退。文中称其果断拒绝赦免夫差,坚持斩草除根。
7. 留侯:即张良,汉初谋臣。“急击勿失”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劝刘邦趁项羽衰弱时彻底消灭之。
8. 毂(gǔ):鼓槌。援桴进兵:指亲自擂鼓指挥进攻。
9. 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受燕昭王重用,率五国联军伐齐,连下七十余城,后因燕惠王猜忌而奔赵。
10. 骑劫:燕将,接替乐毅职务,战败于即墨,导致燕军溃退。田单用火牛阵破之。
---
以上为【乐毅论】的注释。
评析
本文是苏轼对历史人物乐毅及其军事战略的评论文章,题为《乐毅论》,实则借古讽今,阐发其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政治哲学思想。文章开篇即提出“三王”与“五霸”的区别,强调真正的王者须有自知之明与顺应天道的能力,进而批判那种认为“图王不成犹可霸”的肤浅看法,指出王道不可轻用,否则适得其反。接着以徐偃王、宋襄公为例说明空谈仁义而实力不足终致败亡。随后赞扬范蠡、张良能审时度势,舍小仁而就大计,体现务实精神。最后聚焦乐毅伐齐之事,分析其虽具雄才却因拘泥“仁义”而贻误战机,终致功败垂成。全文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既有史实支撑,又有哲理升华,体现了苏轼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现实关怀。文章语言峻切有力,气势磅礴,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堪称宋代史论中的典范之作。
---
以上为【乐毅论】的评析。
赏析
《乐毅论》是一篇典型的宋代史论散文,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思想深度与文学才华。文章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由抽象的政治理念(王道与霸道)引入具体历史案例,再聚焦到乐毅个案,最后回归哲理总结,形成闭环论述。苏轼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三王与五霸、范蠡与乐毅、王道与霸道——强化观点的说服力。尤其精彩的是他对“仁义”价值的辩证思考:既肯定其道德意义,又指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过度拘泥仁义可能导致战略失误。这种务实理性的态度,反映了北宋士大夫面对复杂现实的政治智慧。语言方面,文章骈散结合,节奏铿锵,“呜呼”“嗟夫”等感叹词增强情感张力;引史述事简洁生动,议论则锋利透彻。结尾“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一句,警醒有力,余味无穷,体现出苏轼作为思想家的深刻洞见。
---
以上为【乐毅论】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别集类三:“苏轼文章,才气纵横,议论畅达,尤长于史论。其《乐毅论》《留侯论》诸篇,皆能别出新意,不蹈常因。”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三:“此等文字,得诸《史记》风神,而议论更为精悍。谓乐毅‘未知大道’,真千古卓识。”
3. 吕祖谦《宋文鉴》卷八十三收录此文,评曰:“论乐毅事,不专责惠王之不信,而归咎于乐生之缓师,识见高出众流。”
4. 陈亮《酌古论》中虽未直接评论此篇,但其主张“霸王之道”,强调“因时制宜”,与苏轼此文主旨相通,可见此类史论在南宋影响深远。
5.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卷六:“通篇以‘王’‘霸’二字作骨,而归重于‘审所处’三字,立言有体,持论甚正。”
以上为【乐毅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