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静坐观赏着急流奔腾环绕石楼的壮景,太守设宴盛会,宾主尽欢,毫无烦忧。
自谦才学浅陋,不敢与当年秦地太守相比;且以吟咏八景之诗,遥继南朝沈约(隐侯)之风雅。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
2. 八境图:北宋虔州知州孔宗翰绘制的描绘虔州八处胜景的图画,后请苏轼题诗。
3. 奔湍:急速奔流的水。
4. 石楼:指虔州城内的景观建筑,或为八景之一,临江而立。
5. 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虔州知州孔宗翰。
6. 高会:盛大的宴会。
7. 百无忧:形容宴会欢乐无忧,心境舒畅。
8. 三犀:典出《华阳国志·蜀志》,秦蜀守李冰治水时铸三头石犀以镇水患,象征治水功绩。此处苏轼自谦无此功德。
9. 秦太守:指李冰,曾任秦国蜀郡太守,以治都江堰闻名。
10. 八咏:指南朝齐梁间文学家沈约所作《登台望秋月》等八首诗,原题为《八咏》,后成为诗题典范。沈约谥号“隐侯”,故称“沈隐侯”。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中的第一首,兼具题画、酬唱与抒怀之功能。全诗以写景起兴,借“奔湍绕石楼”勾勒出虔州(今江西赣州)地势之险要与自然之雄奇。次句点明作诗背景——地方长官设宴观图,气氛和乐。“三犀”用典自秦代蜀守李冰治水事,苏轼以此自谦,表示自己不如前贤能臣;“八咏”则指南朝沈约所作《八咏诗》,此处既切合“八境图”之题,又表达对前人诗风的追慕。全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当,在谦抑中见风骨,于酬答中寓襟怀,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雍容典雅而又不失清逸的风格。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为组诗之首,具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开篇“坐看奔湍绕石楼”以动衬静,通过“奔湍”的激越反衬诗人“坐看”的从容,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观照姿态。“使君高会百无忧”既交代了创作情境,又渲染了宾主相得的和谐氛围。后两句转入用典抒怀,“三犀”之典含蓄表达了对政绩卓著的前贤的敬仰与自身仕途未显的谦退;“八咏聊同沈隐侯”则巧妙将眼前八境图与沈约的文学传统相联系,提升了题画诗的文化意蕴。全诗在有限篇幅内融合地理、历史、文学多重元素,体现出苏轼早年深厚的学养与典雅的诗风。其情感不张扬而内敛,意境开阔而不失节制,堪称题画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虽为题画之作,而气象宏阔,用典不露痕迹,足见子瞻早岁笔力。”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三:“起二句写景叙事,浑成自然;转语谦退,结语风雅,有晋宋遗音。”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三犀’‘八咏’对仗工稳,寓意深远,非徒炫典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东坡此诗以沈隐侯自期,可见其早岁已重文章之传,非独以政事自许。”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为苏轼早期七律代表作之一,融写景、酬应、抒怀于一体,体现其‘以文为诗’的初步倾向。”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