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华山之东麓住着秦代遗民,当年为避秦乱依山而居。
至今当地风俗仍保留着古意,柔嫩的桑树、清澈的流水吸引着过往行人。
行人们匆匆赶路,掉臂前行不回头,争相进入崤山与函谷关之间的狭窄通道。
唯有你这位使君从千里之外而来,想要在三堂悠闲地喝一杯无事之酒。
三堂原本就没什么烦扰,白日悠长,睡醒后只听见投壶游戏的声音。
床头的砚石仿佛打开云月之光,溪涧底下的松树根被挖出如雪般肥美的块茎。
山中棚户的盗贼已散去,百姓得以安睡;你劝导民众购买耕牛,发放陈年粮仓中的存粮。
待你归来,只须做个掌管山林湖泽的水衡卿官便好,我愿带着酒壶来与你共饮。
以上为【送王伯扬守虢】的翻译。
注释
1. 王伯扬:名不详,字伯扬,北宋官员,时任虢州知州。
2. 虢(guó):指虢州,唐代至宋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地处崤函古道要冲。
3. 华山东麓:华山位于今陕西华阴,其东麓即靠近虢州方向。
4. 秦遗民:相传秦末战乱,有人避入华山深处,后代称为“秦人”或“避秦人”,典出《桃花源记》式传说。
5. 崤函土囊口:指崤山与函谷关之间的险要通道,形如土袋之口,为古代军事要地。
6. 三堂:虢州官署中有三堂,为州官宴居之所,亦称“使君厅”。
7. 投壶:古代宴饮时的游戏,以矢投入壶中计分,象征礼乐文明。
8. 斸(zhú):挖掘。
9. 雪腴:形容松根洁白肥美,可食,亦喻高洁之物。
10. 水衡卿:汉代官名,掌管皇家园林、山泽税收,此处借指闲职,暗含归隐之意。
以上为【送王伯扬守虢】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王伯扬出任虢州(今河南灵宝一带)太守所作,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既描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风貌,又赞颂了友人治政有方、惠泽百姓的德政,更寄托了诗人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流畅,意境开阔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与人文关怀。诗中“柔桑绿水”“投壶”“斸雪腴”等意象富有生活气息,而“欲饮三堂无事酒”一句尤为点睛,表达了对清静无为、政简刑清的理想治理状态的推崇。
以上为【送王伯扬守虢】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四句写地域历史与风土人情,以“秦遗民”起笔,赋予虢州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色彩。“柔桑绿水”不仅写景优美,更暗示此地未受世俗侵扰,保有淳朴民风。中间六句转入现实描写,通过“行人争入”与“使君独来”的对比,突出王伯扬赴任的从容与超然。“无事酒”三字极富意味,既是实写宴饮,更是对清明吏治的赞美。随后“日长睡起闻投壶”展现官衙清闲之态,非懒散而是政通人和的表现。砚石开云月、松根斸雪腴,则由室内转至山野,诗意由人事延伸至自然,境界渐深。后四句写政绩:“山棚盗散”见治安好转,“劝买耕牛”“发陈廪”体现恤民之举,是儒家仁政的具体实践。结尾以“水衡卿”“携壶就饮”收束,表达对友人功成身退、归于淡泊的期许,也折射出诗人自身对仕隐平衡的理想追求。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而不刻意,情感真挚,堪称赠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送王伯扬守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厚,事近而意远,盖得陶韦之神,而出之以苏氏之气。”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四批语:“起手高古,有《桃源记》风味。‘无事酒’三字最妙,写出循吏气象。结处归于淡泊,寓意深远。”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通体清空一气,不事雕琢而自尔雅驯。‘床头砚石开云月’一句,奇思妙喻,可入画境。”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录此诗,评曰:“写边地风土,兼寓规勉之意。末段劝课农桑,非徒颂美,实有补于世道人心。”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将地理、历史、政治、个人情怀熔于一炉,展现了苏轼赠别诗‘以理驭情’的特点,亦可见其地方治理理念。”
以上为【送王伯扬守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