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版本二:
花朵凋谢,残留着褪色的红瓣,青杏尚小未熟。燕子在空中飞翔,清澈的溪水环绕着人家流淌。柳枝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但放眼天涯,何处没有芳草生长!
围墙内的秋千轻轻摇荡,墙外是行人来往的小道。墙外的过客驻足倾听,墙内传来少女欢快的笑声。笑声渐渐远去,最终听不到了,声音也慢慢消逝;多情的行人反被这无心的欢笑撩拨得心烦意乱。
以上为【蝶恋花 · 春景】的翻译。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明杨升庵《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谓「《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清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二》袭升庵论,谓:「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按,升庵误记作者,句出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今人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从词调史驳前人论,谓「《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有关,或出于明人附会,绝非六朝时所制曲。此调本唐教坊曲,源于盛唐,属新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张梦机《词律探源》谓「自北宋晏同叔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鹊踏枝》为「蝶恋花」之作实始于南唐李後主《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王易《词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钦定词谱》列《蝶恋花》三体;清万红友《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四仄韵。」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文伯词名《转调蝶恋花》。
题注:傅注本存目阕词,据元延祐本补足正文,并以明吴讷钞本等加以校订。注文则仍付阙如。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题作「春景」。
青杏小:毛本作「青杏了」。
飞:《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原注:「一作『来』」。
人家绕:《全芳备祖集·後集卷五·〈杏·乐府〉》引此词作「门前绕」。绕,元延祐本原校:「一作『晓』。」
1.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2. 花褪残红:指花朵凋零,颜色褪去。褪,脱落、消退。
3. 青杏小:杏子初结,尚未成熟,呈青绿色,个头小。
4. 绿水人家绕:清澈的流水环绕着人家住宅。也有版本作“绿水人家晓”,但通行本为“绕”。
5. 柳绵:即柳絮,柳树种子上的白色绒毛,随风飘飞。
6. 吹又少:被风吹散,数量越来越少,象征春光流逝。
7. 天涯何处无芳草:化用《楚辞·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意为到处都有芳草,不必执着于一处,寓含豁达之情。
8. 墙里秋千:古代女子常于庭院中荡秋千,此处暗示有女子在嬉戏。
9. 墙外行人:路过的旅人,可能暗指作者自己或抒情主人公。
10. 多情却被无情恼:多情者因对方无意而感到烦恼,此句成为千古名句,表达单相思或情感错位的普遍心理。
以上为【蝶恋花 · 春景】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由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上阕写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阕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婉约风格的词作,表面写暮春景色与偶遇佳人笑声的情景,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上片写自然春景,以“花褪残红”“柳绵吹又少”点出春将尽的伤感,而“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笔锋一转,展现出豁达乐观的胸襟。下片转入人事,通过“墙里”“墙外”的空间隔阂,表现了情感的错位与无奈,“多情却被无情恼”道出了人生中常见却难以排解的惆怅。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柔中有刚,哀而不伤,体现了苏轼词“旷达中见深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蝶恋花 · 春景】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暮春图景,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事之趣,更蕴人生之思。上片写景,从视觉入手:“花褪残红”写花之将尽,“青杏小”写新生之物,一衰一兴,形成对比,体现生命的轮回。“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以动态画面勾勒出宁静田园风光,生机盎然。“柳绵吹又少”进一步渲染春光渐逝的淡淡哀愁,而“天涯何处无芳草”陡然振起,以开阔之语冲淡伤春之情,展现苏轼特有的旷达胸怀。
下片由景入情,转入人事描写。“墙里秋千墙外道”构建出空间的分隔,形成内外、动与静、可见与不可见的张力。“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写出偶然邂逅的美好瞬间,笑声如春风拂面,令人心动。然而“笑渐不闻声渐悄”写欢乐远去,留下的只有寂静与失落,情感由喜转怅。“多情却被无情恼”收束全词,既是对情境的总结,也是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深情往往难获回应,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
全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结构精巧,由景生情,由情悟理,柔美中不失骨力,堪称宋词中融情入景、寓理于情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蝶恋花 · 春景】的赏析。
辑评
宋·魏菊庄《诗人玉屑》: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两字极有理趣,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明·兪仲茅《爰园词话》: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平,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
清·王阮亭《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先著、程洪《词洁》:坡公于有韵之言,多笔走不守之憾。後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绿水人家绕」,非「绕」字,乃曰「人家晓」。「晓」字与「绕」字盖霄壤也。「枝上」一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竟能使肠断。李龟年正若是耳。「佳人」是「无情」,「行人」是「多情」者。「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菴词话》:此亦寓言,元端致谤之喻。
清·王湘绮《湘绮楼词选》: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
近·兪乐静《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1. 《历代诗余》引《冷斋夜话》:“东坡渡海,惟朝云相随。一日,读‘花褪残红’词,为凄然泪下,问其故,曰:‘吾不能胜此悲,恐死于斯词也。’”
2.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枝上柳绵’二句,与‘多情却被无情恼’,皆情景双绝,非徒以丽语胜也。”
3. 清代沈谦《填词杂说》:“东坡‘墙里秋千’一词,情景交融,令人神伤,所谓‘多情总被无情误’,古今同慨。”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但其所言“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正可为此词“表面婉约,内蕴旷达”之风格作注。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评曰:“此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人生苍凉之感,尤以末句最为沉痛,乃东坡以旷达掩深情之典型。”
以上为【蝶恋花 · 春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