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时人们只以为那鹤林仙是传说中的神仙,能令秋天的杜鹃花绽放;
谁能相信诗歌竟能逆转自然规律,竟能让霜冻摧折过的枯枝,在寒冬中开出春日般娇艳的花朵。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述古:指唱和陈襄(字述古)所作《冬日牡丹》诗。陈襄时任杭州知州,曾作咏冬日开花牡丹之诗,苏轼作此四首次韵酬和。
2. 当时:指陈襄咏牡丹之时,或世人初见冬日牡丹开放之际。
3. 鹤林仙:传说唐代润州鹤林寺有一株牡丹,寺中僧人称有仙人守护,每年春开秋谢。安史之乱时,有人见一白衣老人绕花三匝而去,次年秋日牡丹竟再度开花,被视为“仙迹”。后世遂有“鹤林仙”能使牡丹秋冬重开之说。
4. 解遣:懂得驱使、命令之意。
5. 秋光发杜鹃:此处或为泛指秋季开花,杜鹃本为春花,此处或借代花卉,意谓使本应在春天开放的花在秋天绽放。亦有版本认为“杜鹃”为误写或通假,实指牡丹。
6. 谁信:谁会相信。
7. 诗能回造化:诗歌具有扭转自然规律的力量。造化,指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
8. 直教:竟然使得。
9. 霜蘖(niè):被霜冻伤害后萌发的新芽,此处指经寒霜摧残后的牡丹枝条。
10. 春妍:春天般的美丽,形容花朵娇艳动人。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之一,借咏“冬日牡丹”这一反常自然现象,赞颂艺术(尤其是诗歌)具有感化天地、回转造化的神奇力量。诗人以“鹤林仙”的传说起兴,引出诗歌本身亦可如神力般唤醒生机,使枯木逢春。全诗构思奇巧,用典自然,将现实与幻想交融,表达了对文化创造力的高度礼赞,也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崇尚精神力量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意蕴深远。前两句以“鹤林仙”传说起笔,赋予冬日牡丹以神秘色彩——世人初见此花于寒冬怒放,皆以为是仙人显灵所致。然而后两句陡然转折:“谁信诗能回造化”,指出真正唤醒枯枝、令其绽放的并非虚无缥缈的仙人,而是诗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与人文力量。这种由“神力”向“文力”的转换,正是苏轼思想的核心体现:他始终相信人的才情、志趣与审美可以超越自然限制,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
“直教霜蘖放春妍”一句尤为精彩,“霜蘖”象征困顿、衰败与寒冷,而“春妍”则是生机、希望与美的化身。二者对比强烈,突显了诗歌之力的奇迹性。此句不仅赞美了陈述古原诗的感染力,也暗含苏轼自身对文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堪称题咏类诗作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八注:“此诗借鹤林故事,称美述古诗笔有回天之力。”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诗能回造化’五字,自是东坡胸次,非他人所能道。”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涉奇幻,而理实有之。诗之感人,亦犹仙之致物,不必拘拘于形迹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曾言:“宋人好以文理入诗,尤重艺文感通之力。”可为此诗思想背景之佐证。
5.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将自然现象与文学功能相联系,表现出对艺术创造力的高度推崇,典型体现苏轼‘以文为戏而寓深意’的风格。”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