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已离去,山中空寂,仙鹤也不再归来;金丹已失,丹鼎犹存,世人徒然感到悲伤。
可叹她历经九转炼丹终获成功,却反而向帝王乞求凡间的灵芝以求飞升。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翻译。
注释
1. 富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2. 妙庭观:道教宫观名,相传为仙女董双成居所。
3. 董双成:西王母侍女,传说中掌管蟠桃园的仙女,后被附会为修道成仙之人。
4. 发地得丹鼎:挖掘土地时发现炼丹用的鼎。
5. 铜盘:覆盖丹鼎的铜制器皿,用于承接蒸气或防护。
6. 琉璃盆:盛放丹液或冷却用水的玻璃质容器,此处指透明如琉璃的陶盆。
7. 丹亡:金丹已失,被人夺走。
8. 鹤不归:象征仙人已去,不再返回人间。
9. 九转:道教炼丹术语,指经过九次反复烧炼,象征修炼至高境界。
10. 内芝:宫廷或世俗所供奉的灵芝,非自然生成之仙草,喻指依附权贵以求长生。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出土丹鼎之事,抒发对道教炼丹术与飞升理想的反思与感慨。诗中既有对仙人遗迹的凭吊,也暗含对求仙虚妄的批判。前两句写景叙事,营造出荒凉空寂之境;后两句转入议论,以“九转功成”与“乞内芝”的矛盾揭示修道者最终仍未能超脱世俗的悲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人生、信仰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游览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所作,属典型的咏史怀古之作。首句“人去山空鹤不归”,以“山空”与“鹤不归”并置,渲染出仙境荒废、仙踪杳然的凄清氛围,奠定全诗感伤基调。次句“丹亡鼎在世徒悲”,点明实物遗存与精神失落之间的反差——丹药已被争抢殆尽,唯余空鼎,象征修仙理想的破灭。“世徒悲”三字冷峻深沉,既写世人之惋惜,亦含诗人之讽喻。
后两句转入哲理层面:“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这是全诗警策所在。董双成本应凭借九转金丹实现飞升,却反需向帝王乞求“内芝”(即宫廷赏赐的人工灵芝),暗示其仙道未成,终未脱离尘世羁绊。这不仅是对其个人命运的同情,更是对整个道教炼丹文化流于形式、依附权力的深刻批判。苏轼借此表达对长生虚妄、修行异化的清醒认识,与其一贯理性务实的思想风格相一致。
艺术上,此诗结构严谨,由实入虚,情景交融。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九转功成”与“乞内芝”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末句看似平淡,实则锋芒内敛,极具讽刺力量。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语虽简而意深,托迹神仙,实寓世情”。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曰:“此诗借古事以讽时俗,丹鼎徒存,人心已乱,所谓‘世徒悲’者,悲在人心之贪妄也。”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游仙诸作,多寓忧患之意,如此诗之叹丹亡鼎在,实哀道丧时危。”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以董双成传说为引,揭示道教炼丹术在现实中沦为权力附庸的悲剧,体现苏轼对宗教异化的敏锐洞察。”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