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汉水之滨,巴山脚下,欢乐已足够多;我如今持节而出,从此踏上归乡的路途。
北园中的草木,请你代为探问:他日能否允许我来做那里的主人?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善画墨竹,曾任洋州知州。
2. 洋川园池: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所建园林,内有亭台池沼,风景优美。
3. 一麾:指官吏执掌符节出守地方。语出《晋书·羊祜传》:“一麾出守。”后常用来指外任地方官。此处暗含苏轼对自己仕宦漂泊的感慨。
4. 首归途:开启归乡之路。首,启程、开始之意。
5. 北园:泛指文与可在洋州的园林,或特指园中某处。
6. 凭君问:请托您代为探询。凭,依靠、托付。
7. 许我他年作主无:是否允许我将来成为这里的主人?此句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8. 汉水巴山:洋州地处汉水流域,靠近巴山,点明地理环境。
9. 乐有馀:快乐已经非常充足,形容生活安逸满足。
10. 苏轼此诗为和作,回应文与可原唱,体现二人深厚情谊与共同审美情趣。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一首,题为《湖桥》。诗人借景抒怀,通过描写洋川园池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意趣,表达对友人园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归隐闲适生活的憧憬。语言简淡而情意深远,体现了苏轼在仕途奔波中对精神自由与田园之乐的深切渴望。全诗以问句作结,含蓄委婉,余味悠长。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意蕴丰富。前两句写景叙事,点明地点与心境。“汉水巴山乐有馀”一句,既写洋州山水之美,也暗赞文与可在此地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一麾从此首归途”则转入自身处境,透露出苏轼在宦海沉浮中渴望归隐的心声。“一麾”二字双关,既是实写官员出守,又暗含被动远行之意,与“归途”形成张力,暗示所谓“归途”并非真正回归本心,而是仕途辗转中的无奈前行。
后两句笔锋一转,以托人带问的方式表达愿望。“北园草木凭君问”,将草木拟人,仿佛它们也有知觉,值得专门问候,足见诗人对那片园林的情感投入。“许我他年作主无”以疑问收束,不直言向往,而以谦逊试探的语气表达深切期盼,显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种“乞为主人”的说法,在宋代文人园林诗中常见,实为表达归隐理想的一种诗意寄托。
整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结构紧凑,由景入情,由他人之乐反衬己身之劳,最终归于对理想生活的温柔叩问,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平淡中见深致”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五注:“此组诗皆和文同洋州园池之作,时轼在汴京,未尝亲至其地,然想象成篇,情致宛然。”
2.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极冲淡,而意味深长,非着力者所能及。”
3. 孔凡礼《三苏年谱》载:元丰二年(1079),苏轼作《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时文同已卒,轼追和其旧作,寄托哀思与追慕之情。
4.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曰:“寄兴园林,托意草木,风神洒落,盖有羡于隐逸之乐也。”
5.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指出:“宋代士大夫以园林为精神寄托,唱和之作往往寓志焉。”可为此类诗提供背景理解。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