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画檐上的月亮还没有圆就担心它会缺,比喻人还没有团聚,就担心又要离别。此处借寓王朝云饱受离别之苦后的忧虑。仰望天边月亮像一只玉钩,可以想见织女正在梳洗楼内独自梳头。
年轻女子说的好,不愿再向织女乞求新的技艺。夫妻分离的痛苦您织女星应该是感受最深的,我祈求的是请您保佑天下有情人永不分离。
版本二:
画栋高檐上刚刚挂起一弯如钩的新月,月光尚不圆满,却已先担忧它将要亏缺。
那弯新月还被误认为是美人帘幕前的玉钩,仿佛是天孙织女在梳洗楼上整理妆容。
心爱之人言语温柔美好,却并不愿乞求七夕节的“乞巧”之巧;
这份因离别而生的遗憾本就应当被人理解,只愿世间有情人永不分离。
以上为【菩萨蛮 ·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的翻译。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幷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正音谱》注「正宫」。唐苏德祥《杜阳杂编·巻下》:「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鬛(liè)爪角悉备。明霞锦,云炼水香麻以为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间,而美丽于中国之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北宋·孙孟文《北梦琐言·巻四·温李齐名》:「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毎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缙绅簿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歩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云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他皆此类也。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疎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巻五·〈菩萨蛮〉》云:「《菩萨蛮》,《南部新书》及《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遂制此曲。当时倡优李可及作菩萨蛮队舞,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迺宣宗纪号也。《北梦琐言》云:『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温飞卿新撰密进之,戒以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疎之。』温词十四首,载《花间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制盖止此,则其舞队,不过如近世传踏之类耳。」按温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后主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涧泉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晩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晩云烘(hōng)日》。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之情感,歴来名作极多。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元延祐本题作「七夕朝天门上作」,明呉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题作「新月」,从傅注本、龙本。
还认:元延祐本、明呉讷钞本、龙本作「遥认」。
玉帘钩:傅子立注:「鲍明远《月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刘尚荣按:「《文选·巻三十》收此诗,题为《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天孙:傅子立注:「《天官书》:『织女,天孙女也。』」刘尚荣按:「见《史记·巻二十七·天官书》,原文云:『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集解》引徐广曰:『孙,一作「名」。』《索引》:『织女,天孙也。案《荆州占》云「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龙楡生笺:「呉兢《永泰公主挽歌二首之一》诗:『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
梳洗楼:傅子立注:「唐连昌宫有梳洗楼,乃天宝中为杨贵妃所建也。元微之《连昌宫词》云:『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刘尚荣按:「见《元氏长庆集·巻二十四》、《全唐诗·巻四百十九》。」
求新巧:傅子立注:「《荆楚歳时记》:『七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
1.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于此夜相会,民间有乞巧习俗。
3. 朝天门:黄州城门之一,位于今湖北黄冈,苏轼贬居黄州时常登临赋诗。
4. 画檐:饰有彩绘的屋檐,形容建筑精美。
5. 孤光:指月亮的光辉,此处特指新月微光。
6. 忧缺:担忧月亮由盈转缺,暗寓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忧虑。
7. 玉帘钩:比喻弯月形如悬挂于帘前的玉制钩子。
8. 天孙:即织女星,传说为天帝之孙女,指代织女。
9. 梳洗楼:传说中织女梳妆之处,亦可泛指女子居所。
10. 新巧:七夕乞巧风俗中祈求获得灵巧手艺,尤指女红之技。
以上为【菩萨蛮 ·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词题为《菩萨蛮·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之一,乃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全词借七夕之景抒写离愁别恨,表面咏节令风俗,实则寄托深沉的人生感慨与对团聚的渴望。词中以“弯弯月”起兴,由月之未圆即忧其缺,暗喻人生无常、欢少离多。后转入“佳人”之语,点出“不愿求新巧”而唯愿“无别离”,突破传统七夕乞巧主题,升华至对情感圆满的祈愿。语言清婉含蓄,情意真挚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对温情与和谐的珍视。
以上为【菩萨蛮 ·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七夕之夜登高望月为背景,巧妙融合神话传说与现实情感。开篇“画檐初挂弯弯月”描绘出一幅静谧清幽的画面,新月初升,如钩悬檐,意境优美。“孤光未满先忧缺”一句笔锋陡转,从物理现象跃入心理感受——月未圆而先虑其缺,折射出词人内心深处对人生无常、聚散难料的深切忧思。此非单纯写景,而是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还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两句运用联想与错觉,将弯月误作帘钩,进而联想到织女晨起梳妆的情景,既呼应七夕主题,又赋予月色以浪漫色彩。此处化用神话而不拘泥于故事本身,重在营造一种缥缈空灵的氛围。
下片转入人事,“佳人言语好”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情。她不羡“新巧”之技,唯愿“无别离”,直击七夕节最本质的情感内核——不是追求技艺精巧,而是渴求心灵契合与长相厮守。结尾“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语浅情深,是对千古离愁的高度概括,也体现出苏轼超越个人际遇的人文关怀。
整首词结构紧凑,由景入情,由外及内,层层递进。语言朴素自然,却意蕴丰厚。尤其“不愿求新巧”一句,颠覆传统七夕诗词的主旨,展现出苏轼独特的情感视角和人文理想。
以上为【菩萨蛮 ·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托意深远,于寻常节令中翻出新境,‘不愿求新巧’五字,打破俗套,直指人心。”
2.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苏轼此词借七夕月色抒写离情,不落乞巧窠臼,反以‘愿人无别离’作结,境界开阔,情意真挚,足见其胸襟。”
3. 《苏轼词集》(王水照、崔铭注):“黄州时期作品多寓人生感喟于自然风物之中,此词以月之未满喻人事之难全,复以佳人之愿表达对圆满情感之向往,哀而不伤,温婉深沉。”
4.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苏轼在黄州所作诸词,往往于清冷月色中寄寓人生哲思,《菩萨蛮·七夕》即是一例,其情思细腻处近晏小山,而胸怀广大则自成一家。”
以上为【菩萨蛮 · 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