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阴晴变幻、朝暮更迭,景色几度翻新,我早已将身心交付于这虚空之中。
出仕本无刻意之心,归隐亦觉安然自在,那飘荡的白云,还像是当年凝望云彩的人一般。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和:唱和,指依照他人原诗的韵脚与题意作诗回应。
2.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诗人,苏轼表兄,善画墨竹。
3. 洋川园池: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知州时所建园林,内有多个景点,苏轼依其诗意作和诗三十首。
4. 湖桥:园中一景,跨湖之桥,为诗人吟咏对象。
5. 阴晴朝暮:指天气与时间的变化,象征世事无常。
6. 几回新:多次更新,形容景色不断变化。
7. 已向虚空付此身:意谓已将自身托付于虚无或自然之道,体现超脱尘世之念。
8. 出本无心:指出仕并非出于私心或刻意追求。
9. 归亦好:归隐生活也令人满意,表达对退隐的坦然接受。
10. 白云还似望云人:白云依旧如昔,仿佛仍像当年那个仰望它的人一样,暗含物是人非而心境不变之意。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湖桥》一篇,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幻与人的内心感悟,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诗中“出本无心归亦好”一句,体现了苏轼对仕途进退的淡泊态度,认为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皆不必强求,关键在于内心的安宁。末句以“白云”与“望云人”相映,营造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展现了其深邃的哲思与旷达的情怀。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前两句写景起兴,以“阴晴朝暮”的自然变化引出人生感悟,“几回新”不仅写景之新,更暗示心境之常新。而“已向虚空付此身”则陡然转入哲理层面,表现诗人早已看破荣辱得失,将自我融入天地虚空之中。后两句直抒胸臆,“出本无心归亦好”八字道尽苏轼一生仕隐之间的从容态度——不执着于进,亦不悲戚于退,一切顺其自然。结句“白云还似望云人”尤为精妙,以拟人手法将白云与观者融为一体,既写出自然之恒常,又反衬人事之变迁,而诗人之超然,正在于能与白云共长久。全诗融景、情、理于一体,体现出苏轼典型的旷达襟怀与禅意诗风。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组诗皆借园池小景抒写胸中逸气,语浅意深,尤以‘出本无心归亦好’一句,足见其出处之裕如。”
2. 清·纪昀《纪批苏诗》:“语极冲淡,而寄托遥深。‘白云还似望云人’,妙在不说破,使人自领其悠然之致。”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和陶、和文诸作时指出:“东坡晚年和诗,多寓身世之感,即景言情,不假雕饰,而气韵自高。”可为此诗之旁证。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以简驭繁,于寻常景物中见人生彻悟,‘出本无心’实为东坡一生出处之真实写照。”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