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梦中萦绕的是吴山与那弯月形的回廊,醒来仿佛还能闻到白梅与卢橘残留的清香。暂且在会稽作短暂停留吧,从今以后归隐田园才是最好的人生谋划。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七年九月:指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九月。
2. 广陵:今江苏扬州。
3. 召还:被朝廷重新征召回京。
4. 復馆于浴室东堂:再次居住在浴室东面的官舍。浴室东堂为当时官署中的居所名。
5. 八年六月: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
6. 乞会稽:请求调任会稽(今浙江绍兴)任职。
7. 汶公:指范百禄,字子功,号汶公,苏轼友人,时任翰林学士。
8. 复用前韵三首:指沿用此前某组诗的相同韵脚再作三首诗。
9. 吴山:泛指江南山水,此处或特指杭州一带的山,象征苏轼曾任职并喜爱之地。
10. 白梅卢橘:白梅花与卢橘(即枇杷),皆江南风物,代表清雅闲适的生活意境。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自广陵被召回朝廷后,再度任职于浴室东堂时所作,后将赴会稽前应汶公之请而复用旧韵所写三首之一。诗中透露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倦怠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梦境与现实交织,香气犹存却已非实有,象征着对往昔自由生活的怀念;“且作须臾意”则显出其赴任只是权宜之计,内心早已决意退隐。“归田策最良”一句,直抒胸臆,道出其对仕途的疏离与对田园生活的肯定。全诗语言清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淡泊的心境。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梦境开篇,“梦绕吴山却月廊”,将读者引入一种迷离而深情的回忆氛围。吴山、月廊皆具江南特色,是苏轼曾游历或任职之地,梦中萦绕,足见其情感牵连之深。“白梅卢橘觉犹香”进一步以嗅觉强化记忆的真实感,虽身不在彼地,而芬芳犹存,暗示精神上仍眷恋那种远离纷争、亲近自然的生活。
后两句转为现实抉择:“会稽且作须臾意”,语气轻淡,一个“且”字道出此行并非本愿,仅为暂时栖身;“从此归田策最良”则是全诗主旨所在,明确表达归隐之志。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更趋通达,此诗正反映其由积极入世转向安于林泉的思想转变。
艺术上,诗句简练含蓄,意象清雅,情景交融。梦与醒、香与空、暂与久之间形成张力,使诗意层次丰富。复用前韵的形式亦体现诗人对旧情旧境的反复咀嚼,情感愈加深沉。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三引查慎行语:“‘梦绕吴山’,盖追忆杭、扬旧游,‘归田策最良’,则倦于仕进之辞也。”
2. 《纪批苏诗》卷三十载纪昀评:“语极平淡,意味自深。‘觉犹香’三字,妙在若有若无之间。”
3.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组诗云:“晚岁思归之意,托兴婉至,不言倦而倦见,不言隐而隐在其中。”
4.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按:“八年六月,公方自扬州召还,旋乞越州,此诗乃将去广陵时作。‘会稽须臾’者,知其非久留之地,归志早定矣。”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