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回先生路过湖州东林沈氏家,饮酒大醉后,用石榴皮在主人家东老庵的墙壁上题诗道:“西边的邻居已经很富有了,却还在忧虑不足;而东老虽然贫穷,却充满快乐。白酒是因俗世中人认为贫困是一种病痛而酿成的,但修道之人知道,真正的神仙之道尚有余味可寻。只知用美酒款待佳客,不愿去向黄公寻求那些素朴的道书。”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翻译。
注释
1. 回先生:传说中的道士或隐士,一说指回道人,宋代民间常以此类人物寄托超然物外之想。苏轼借此身份题诗,增添神秘与诙谐意味。
2. 湖州东林沈氏:湖州(今浙江湖州)东林镇沈姓人家。东林为地名,沈氏为其姓。
3. 东老庵:沈氏家中的一处居所或斋室,可能为读书、礼佛之所,“东老”或为自号,意谓居于东边的老者。
4. 石榴皮书:用石榴皮汁液作为墨水书写,古时民间有用植物汁液代墨的习惯,此处亦显风雅戏谑之意。
5. 西邻已富忧不足:化用《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意,讽刺富者贪得无厌。
6. 东老虽贫乐有余:反用“贫”字,强调精神富足,语出《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 世俗何知贫是病:世俗之人将贫穷视为疾病,急于摆脱,实则误解了人生真谛。
8. 神仙可学道之馀:修道成仙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领悟“道”的余韵即可。此句体现道家“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之旨。
9. 白酒酿来因……:诗意双关,“白酒”既指酒,又暗喻清净生活;“因”字或为“缘”义,即因世人不知贫非病而酿此酒以慰心。
10. 黄公觅素书:黄公,或指汉初隐士黄石公,传曾授张良《素书》;此处言“不问”,表示不屑追求秘传之道,更重当下自在。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假托“回先生”之名所作,实则借题发挥,抒写其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诗中通过对比“西邻之富”与“东老之贫”,揭示物质财富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张力,强调内心的安乐远胜外在的富有。后四句进一步升华主题,指出世俗以贫为病,而道者却能在清贫中体悟大道之“余”味。末联以“白酒留客”与“不问素书”形成对照,表现出一种随缘自适、不拘形迹的隐逸情趣。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洒脱境界。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题壁形式出现,带有即兴与游戏笔墨的色彩,却蕴含深刻哲理。首联以对仗工整的两句展开对比:“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直击人心。前者写世俗欲望无穷,后者赞清贫中的自得其乐,立意高远。颔联转入议论,“世俗何知贫是病”批判功利价值观,“神仙可学道之馀”则提出超越性的精神出路——修道不在苦求,而在体悟“余”味,即日常生活中流淌的大道气息。颈联“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尤为精彩,前句写热情好客、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后句拒斥神秘主义与功利性求道,彰显主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全诗看似平淡,实则融汇了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逍遥无为与佛家的放下执着,正是苏轼“外儒内道”人生哲学的生动体现。语言浅白而不失隽永,意境悠远而饶有趣味,堪称题壁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引施元之注:“此诗托于回先生,实公自寓其意也。东老盖沈氏自号,公借以写胸中一段潇洒不羁之气。”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此诗纯以理趣胜,不事雕琢,而意味深长。‘贫乐有余’四字,足为千古贫士吐气。”
3. 《宋诗钞·东坡集钞》称:“语若俚谈,实含至理。末二句尤见超然物外之致,非真得道者不能道。”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此诗,借醉题壁,实示其一贯之人生观: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惟求心安而已。”
5. 《历代诗话》卷五十六引《竹坡诗话》云:“东坡喜以俗物入诗,石榴皮书壁,尤为奇绝。诗虽短,而讽世劝道之意俱备。”
以上为【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