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巫山庙宇上下数十里之间,有无数乌鸦和老鹰飞来飞去,在过往船只上争抢食物,船夫因敬畏神灵的缘故,也不敢伤害它们。这些鸟群飞来飞去,喧闹地惊扰着行人,只要能获得食物,没有忧虑便可以驯服。江上的饥饿乌鸦本不足为奇,可那野鹰为何也频频出现,贪恋食物而流连不去呢?
以上为【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的翻译。
注释
1. 巫山庙:指长江巫峡一带祭祀山神或水神的庙宇,民间信仰浓厚,常有香火供品。
2. 乌鸢:乌鸦和老鹰,泛指猛禽与食腐鸟类。此处“乌”偏指乌鸦,“鸢”为鹰类。
3. 行舟之上:指过往船只,因祭祀活动或船上携带食物,引来鸟类啄食。
4. 舟人:船夫、行船之人。
5. 神之故:因庙中供奉神灵,人们认为鸟为神所庇佑或神使,故不敢加害。
6. 噪行人:喧闹地惊扰过往旅人。
7. 得食无忧便可驯:只要能得到食物,没有生存之忧,便变得温顺可驯。
8. 饥乌:饥饿的乌鸦,此处指依赖庙祀残食为生的鸟类。
9. 无足怪:不值得奇怪,意为习以为常。
10. 野鹰何事亦频频:野鹰本应独立高飞,为何也频繁地前来争食?隐含讽刺之意。
以上为【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巫山庙附近群鸟争食之景,以“乌鸢”与“野鹰”作比,表面写鸟,实则寓含对世态人情的讽喻。乌鸢因庙祀得食,久而驯顺,象征依附权势、苟且求安之人;而“野鹰”本属猛禽,理应高飞远举,却也频频下掠,暗指本应清高或有志之士竟亦趋利忘义。苏轼以简练笔法勾勒出一幅生态图景,又在不动声色中寄寓深意,体现其“言近旨远”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看似描写自然景象,实则蕴含深刻的社会观察与人生感慨。首两句写实:巫山庙宇附近群鸟喧飞,靠祭品或船中食物为生,人们因敬神而任其肆意。语言平实,画面感强。“噪行人”三字已透露出几分烦扰之意。后两句笔锋一转,由“乌鸢”转向“野鹰”,形成对比——乌鸦食腐,本不足奇;但“野鹰”作为猛禽,本当搏击长空,如今却也贪图残食,频频现身,令人不解,更引人深思。
苏轼借此暗喻:世俗之人依附权贵、苟且偷安尚可理解(如乌鸢),但本应志节高远者(如野鹰)竟也趋利而动,岂非可叹?全诗用笔含蓄,不露褒贬,却通过意象对比传达出对士风堕落、人格沉沦的隐忧,体现出东坡诗“外枯中膏,似淡实腴”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语浅意深,借物寓意,于寻常景中见警世之思。”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评:“‘野鹰何事亦频频’一句,最有寄托。盖讥世人不论品类,皆逐利而动,即所谓‘猛士’亦不能免耳。”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苏诗善以俗事发妙悟,此篇尤见风骨。末语设问,含蓄不尽。”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往往于琐屑物事中翻出新意,托兴深远,此其才力所萃也。”可为此诗之旁证。
以上为【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