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海与天空被重重叠叠的乌云笼罩,一片昏暗,想要走到前面的村庄,却根本分辨不清道路。
猛烈的风卷着大雪,积雪深达一丈;我身上粗布缝制的衣衫,被雪浸透后足有七斤重。
以上为【大雪】的翻译。
注释
黯黯:昏暗深沉的样子。
万重云:形容云层极厚,层层叠叠。
路不分:分辨不清道路。
烈风:猛烈、强劲的风。
深一丈:积雪深达一丈。丈,长度单位,一丈约合3.33米。此处是夸张手法,极言雪厚。
大布:粗布。
重七斤:重量单位,一斤约合现在的596.82克。此处写实与夸张并存,生动地写出衣衫被雪水浸透后的沉重。
以上为【大雪】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陆游描绘自然景象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其惯有的雄健笔力,捕捉并夸张地表现了南方大雪的酷烈与行路的艰难,在短小的篇幅内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由远及近,由虚入实:前两句描绘宏观景象。“海天黯黯”极言乌云范围之广,天地色调之沉,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路不分”则从视觉上写出雪势之密,能见度之低。后两句转入切身感受,“深一丈”以夸张手法极写雪积之厚,“重七斤”则以最朴素的计量单位,真实可感地写出衣衫浸透冰雪后的沉重,将环境的酷烈与身体的负担具体化。
白描手法,力透纸背:全诗几乎不加修饰,纯用白描。无论是“万重云”、“路不分”,还是“深一丈”、“重七斤”,都是用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陈述事实。然而,正是这种毫不矫饰的陈述,因其选取的意象(烈风、深雪、重衫)极具代表性,反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隐含的坚韧精神:诗人并未直接抒情,但在“欲到前村”的目标与“路不分”、“烈风吹雪”的阻碍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尽管环境如此恶劣,诗人依然在风雪中前行,那件“重七斤”的衫子,既是负累,也是他与严酷环境抗争的证明,含蓄地体现了其不折不挠的坚韧品格。
以上为【大雪】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的魅力在于其用最经济的文字,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数字运用的奇妙。 “一丈”与“七斤”这两个数量词,是诗中最为触目的部分。它们将原本模糊的、感受性的“大雪”和“寒冷”,变得可测量、可感知。这种具体化的描写,使得诗歌情境异常真实,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读者不仅能“看到”漫天风雪,更能“感到”那份刺骨的寒冷与步履维艰的重量。
其次,是苦寒中的诗意。 陆游并未将这场大雪描绘成浪漫的景致,而是直面其严酷的本质。然而,正是这种对苦难不回避的刻画,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冷静陈述,反而生出一种雄浑悲壮的美感。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充满力量的美,体现了诗人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最后,是人格的投射。 联系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屡遭挫折而矢志不渝的生平,这首诗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诗中所描绘的恶劣自然环境,何尝不似他所处的艰难时局?而那在深雪重衫中依然前行的身影,也正是诗人在政治风雨中坚持理想的自我写照。
以上为【大雪】的赏析。
辑评
关于此诗,后世评家多激赏其写景的魄力与语言的力度。
现代宋诗研究学者 莫砺锋 在《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一文中评析道:“‘烈风吹雪深一丈,大布缝衫重七斤’,以如此质朴乃至笨重的语言,写如此酷烈的自然体验,在宋诗中堪称别调。这不仅是写景,更是诗人生命力量的一种外化,是其‘诗到无人爱处工’艺术主张的实践。”
古典文学专家 朱东润 在《陆游选集》中点评此诗:“放翁写景,每有奇句。此诗‘深一丈’、‘重七斤’,语虽俚而意甚工,将大雪之酷寒与行路之艰辛,刻画入骨,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
以上为【大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