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放生的鱼鳖追逐着游人前来,无人看管的荷花在各处盛开。躺在船上以水为枕,仿佛能让山峦俯仰起伏;随风漂流的船儿,似乎能与月亮相伴徘徊。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组诗共五首,此为第四首。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西湖边,始建于五代,可俯瞰湖景。
2. 放生鱼鳖逐人来:指人们在西湖放生鱼鳖,久而久之这些生物不怕人,反而主动靠近游人。
3. 无主荷花到处开:荷花无人管理却处处盛开,形容自然野趣盎然。
4. 水枕:指躺在船上,以水面为枕,形容醉卧舟中观赏景色。
5. 能令山俯仰:因船体晃动,视觉上产生山峦起伏之感,是醉眼朦胧中的错觉美。
6. 风船:随风漂流的船只。
7. 解与月徘徊:解,懂得、能够;意谓小船仿佛懂得与月亮一起徘徊,赋予船和月以情思。
8. 逐人来:追随人而来,写出鱼鳖亲人的景象,反衬环境清幽、生态和谐。
9. 无主:没有主人,强调自然生长、不受拘束的状态。
10. 月徘徊:化用《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中“徘徊”之意,营造静谧缠绵的夜境。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在杭州望湖楼饮酒时所作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中的第四首。全诗描绘了夏日西湖的自然美景与诗人醉中观景的独特感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悠远,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山水舟月以生命情感,表现出诗人洒脱旷达、物我交融的心境。诗中“水枕”“风船”之语极富想象力,体现了苏轼善于从日常景物中捕捉诗意的能力,也展现了其豪放中见细腻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醉眼观景,将现实与幻觉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体验。首句“放生鱼鳖逐人来”,写生物与人的亲近,既反映杭州民间放生习俗,又烘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次句“无主荷花到处开”,突出一种自由自在、野趣天成之美,暗含对官场束缚的疏离感。后两句转入主观感受,“水枕能令山俯仰”一句尤为奇绝——本是舟行水动,人在舟中颠簸,却说“山俯仰”,以山为主体,反转视角,造成强烈的动感与错觉,正是醉态中特有的艺术夸张。“风船解与月徘徊”则更进一步,将无生命的船赋予灵性,仿佛它能理解月光的孤寂,主动相伴徘徊,构成一幅动静相宜、情韵悠长的夜游图。全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创作特色,也折射出他身处贬谪边缘却依然超然自适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醉中所见,妙在不言醉而醉态自现,所谓‘水枕’‘风船’,皆恍惚迷离之境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能令’‘解与’四字,活杀景物,非东坡不能道。”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此首写景入神,而寓意于放生、无主之间,盖有托而言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九:“此诗纯以意胜,不必工于词藻,而自然高妙。‘山俯仰’‘月徘徊’,皆借物写心,非实境也。”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最可爱之处,在于他能把最平凡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诗意。如‘风船解与月徘徊’,便是心灵与宇宙对话的瞬间。”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