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朝廷的文书从黄省分发至各地山川,寂静中传来钟鼓之声,仿佛建章宫般的清幽安闲。
西风吹起,天边似有玉树摇曳,由此知晓,新的秋天已悄然降临人间。
以上为【入馆】的翻译。
注释
1. 入馆:指进入馆阁任职。宋代馆阁为秘书省、集贤院、史馆等机构,多由文学之士充任,是文人仕途的重要起点。
2.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3. 黄省:即黄门省,汉代称宫禁之地,此处借指宋代中央官署,尤指与皇帝近侍相关的机构,泛指朝廷中枢。
4. 分道山:将文书分发至各地山川郡县,形容政令通达四方。“道”为行政区划,“山”代指偏远之地。
5. 静传钟鼓:钟鼓为古代报时或礼仪用具,此处指宫中或官署按时鸣钟击鼓,体现秩序井然。
6. 建章:建章宫,汉代长安宫殿名,为皇帝听政、朝会之所,此处借指宋代宫禁或馆阁所在,象征庄严清静之地。
7. 天边玉树:传说中的仙树,亦可比喻珍奇美好之物。此处或实写秋日树木在风中摇曳如玉,或暗喻朝廷人才济济。
8. 西风:秋风,古人以西风为秋之象征。
9. 新秋:初秋,刚刚到来的秋天。
10. 知有新秋到世间:通过自然景象感知季节更替,体现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诗意情怀。
以上为【入馆】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入馆》,是苏轼在进入馆阁任职时所作。全诗以清雅之笔写宫廷与自然交融之景,寓含仕途新启的宁静期待与对时节更替的敏锐感知。前两句写官署清静、政务有序,透露出诗人初入馆阁的从容心态;后两句转写秋意初临,借“玉树西风”之象,既写实景,又暗喻高洁志趣与时代气象之变。全诗意境空灵,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典型的典雅与哲思结合的风格。
以上为【入馆】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境悠远。首句“黄省文书分道山”以政务开篇,展现朝廷政令畅通、治理有序的图景,暗含诗人作为新晋馆阁之臣的责任感。次句“静传钟鼓建章闲”转入氛围描写,钟鼓声在寂静中传来,反衬出馆阁的清幽与庄重,营造出一种超然于尘务之外的宁静感。
后两句笔锋转向自然,“天边玉树西风起”以瑰丽意象勾勒出秋日初临的画卷,玉树迎风,既有视觉之美,又带神话色彩,使诗境顿升。结句“知有新秋到世间”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哲理——诗人由外物变化感知时节流转,体现其与天地感应的敏感心灵。
全诗融合政治、自然与哲思,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是苏轼早期馆阁诗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公务之余仍保有的诗人情怀与宇宙意识。
以上为【入馆】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简意远,有汉魏遗风”。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静传钟鼓’一句,写出馆阁清寂气象,非身历者不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此诗,谓:“苏诗早年犹存台阁体格,然已见性灵流动,如此诗末二句,便自不凡。”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论述苏轼早期作品时提及:“苏轼入馆诸作,多写清闲之致,间寓时序之感,如‘天边玉树西风起’之类,已露 later 雄放风格之端倪。”
以上为【入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