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
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
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堤。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
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
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
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
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
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
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我亦寿使君,一言听扶藜。
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
翻译
众多巨鲸贯穿铁索,背负着横跨天空的彩虹。
桥头晃动,仿佛翻搅起雪白的江浪;桥尾直插云霄裂开的溪谷。
机关随水位涨落自由伸缩,调节自如。
辘轳卷起粗大的绳索,青黑色的铁链如长龙悬挂于堤岸。
过往船只免于猛烈碰撞,卸下木筏以防相互挤压。
一座桥梁何足挂齿,却欢声传遍广东广西。
父老中有从未见过此桥的人,欣喜地笑着争相攀登跨越。
鱼龙也为之惊逃,雷雹之声如同马蹄奔腾。
可叹长期以来人们涉水过河,公私事务都因滞留而受困。
奸诈之徒靠这险境谋生,出没如同水鸟般灵活。
他们好似卖掉了渡船的壶(失去依靠),又像徒然登上楼梯般徒劳。
不知百年来,有多少人葬身沙泥之中。
哪曾想到如今波涛之上,安稳得如同厅堂与内室。
人们来往不分昼夜,醉酒或生病都不需他人搀扶。
太守听我这番话,治理之道精妙如庖丁解牛,无需费力杀鸡宰牛。
并非说造桥二人辛劳不值,而是感叹我为此捐出了佩戴的犀角腰带(喻牺牲官位或财物)。
我也为太守祝寿,一句忠言愿您拄着拐杖也能听从。
应当在尚未毁坏时就加以修缮,莫待祸患发生才后悔不及。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翻译。
注释
1. 两桥诗:指苏轼在惠州参与修建东新桥与西新桥后所作的一组诗,《东新桥》为其中之一,另一首为《西新桥》。
2. 群鲸贯铁索:形容桥下铁链如巨鲸相连,支撑桥梁结构。古代浮桥常用铁链固定船只或桥面。
3. 背负横空霓:比喻桥身如彩虹横跨空中,极为壮观。“霓”即虹的一种。
4.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描写桥两端随水流摆动,一端激起浪花似雪,另一端深入高崖如插入云端。
5. 机牙任信缩:指桥梁设有机械装置(如绞盘、滑轮)可调节铁索松紧,适应水位变化。
6. 辘轳卷巨绠:辘轳为绞车,巨绠为粗大绳索,此处指通过机械收放缆绳控制桥体稳定。
7. 青蛟挂长堤:将悬于堤岸的铁链比作青色蛟龙,形象生动,突出其威猛之势。
8.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建桥后船只不再因争道而相撞,木筏也可安全卸载,避免拥堵危险。
9. 使君: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时任惠州知州的方子容,与苏轼合作建桥。
10. 一言听扶藜:意为希望太守能听取劝告,即使年老拄杖亦不忘善政。“扶藜”指拄杖。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注释。
评析
《两桥诗·并引东新桥》是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期间所作,记述了他协助修建东新桥和西新桥的事迹,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政通人和的理想追求。全诗以雄奇壮阔的意象描绘桥梁之宏伟,借自然景象衬托工程之艰险与功效之显著。诗人将建桥之举提升至“安民利国”的高度,批判了以往因险谋利的奸民行为,赞扬了地方官员为民兴利的德政。同时融入哲理思考,提出“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的治国修身之谏,体现其一贯的务实精神与忧患意识。语言雄浑奔放,气势磅礴,兼具叙事、抒情与议论,是苏轼晚年诗歌中兼具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的重要作品。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采用七言古风形式,气势恢宏,想象奇特,充分展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艺术特色。开篇即以“群鲸”“横空霓”等超凡意象营造出壮丽画面,赋予桥梁以生命与力量,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中间层层铺叙建桥的技术细节与社会效益,既有写实之精准,又有夸张之奇崛,如“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既渲染环境之险峻,又反衬人力之伟大。
诗中对比手法运用巧妙:昔日“病涉久”“陨沙泥”与今日“安若堂与闺”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建桥之必要与功德。对“奸民食此险”的揭露,更显出诗人洞察世情、关心民瘼的政治智慧。结尾由事及理,升华至“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的警世箴言,化用《左传》“噬脐何及”典故,强调防患未然的重要性,体现出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与远见卓识。
全诗融工程纪实、民情观察、政治讽喻与人生哲理于一体,语言刚健豪迈而不失细腻深情,是苏轼岭南时期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咏桥诗中的杰作。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状物雄奇,寓意深远,非徒纪事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冯舒语:“起势突兀,如鲸波怒涌,非坡公不能有此笔力。”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五:“写桥工而兼民瘼,论时政而出以诗情,大家手段。”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惠作此二桥诗,仁心为质,词气浩然,读之令人起敬。”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机牙任信缩’二句,刻画工巧,殆近杜陵《枯楠》《石龛》诸篇。”
6. 王水照《苏轼选集》按语:“此诗不仅记录地方建设,更寄托了诗人‘泽民为务’的政治信念。”
7. 曾枣庄《苏轼研究》指出:“‘使君饮我言’以下数句,表现了苏轼虽处贬谪仍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两桥诗,并引东新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