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庐山的青山似乎并无素日的情分,显得高傲而不肯亲近人。
若要真正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将来重逢之时,它才会像老朋友一般亲切。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初入庐山三首: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量移汝州,途经江西,游览庐山时所作,共三首,此为其一。
2. 若无素:好像没有旧日的情谊。素,平素、旧情。
3. 偃蹇(yǎn jiǎn):骄傲自持的样子,形容姿态高傲,不随和。
4. 不相亲:不肯亲近人,指山势峻峭、气象森然,给人疏离之感。
5. 要识庐山面:想要真正认识庐山的本来面目。化用《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及后世“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思想雏形。
6. 他年:将来某一天,日后。
7. 故人:老朋友。此处将庐山拟人化,预示未来再访时将有深厚情感。
8.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南,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历代文人多有题咏。
9.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0. 此诗风格冲淡含蓄,与后两首形成对比,体现苏轼观察自然的多层次视角。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初游庐山时所作组诗中的第一首,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人以拟人手法将庐山之山比作一位性格孤高、不易亲近的人物,表达出初次相见时的陌生与距离感。同时,诗中也蕴含哲理:真正的理解与亲近需要时间的积淀,唯有日后再度相逢,才能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此诗虽短,却为整组诗定下基调,展现了苏轼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初见庐山的心理感受。首句“青山若无素”,将山赋予人的情感,仿佛它冷漠疏离,未曾与诗人有过交往;次句“偃蹇不相亲”进一步强化这种孤高清绝的形象,使庐山如一位隐逸高士,拒人于千里之外。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当下陌生感转向未来期许:“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透露出诗人对深入了解自然的信心与期待。这种由隔膜到亲近的过程,不仅是观景的体验,更是人生哲理的隐喻——真正的理解往往需经历时间与反复接触。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追求,也为后续两首诗中对庐山多角度的描绘埋下伏笔。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引纪昀语:“首章寓意深远,谓初来未稔山灵,故觉其偃蹇;待久而相知,自成故人。此等语,非真有会于山水者不能道。”
2.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以人情喻山态,极有风致。‘要识’二字,含无限向往之意。”
3. 《宋诗钞·东坡集》评曰:“语虽浅近,意实深婉。‘他年是故人’,写出诗人胸次洒落,不求即得,自有真契。”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录此诗,称:“起语突兀,结语温厚,写庐山初见之情,宛然如绘。”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