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二十六日五更时分起身赶路,到达磻溪时天还未亮。夜晚行经磻溪,仿佛进入峡谷一般,火把的光焰惊动了山中的猿猴。山顶上那轮孤月依然微弱地照耀着,清晨时分,溪水在石上流淌,寒波喧响更加清晰。古代至人(姜太公)曾经隐居的地方如今已被白云笼罩,神异之物也已变化不见,只留下蜿蜒曲折的旧迹。我何时才能梦中乘着霹雳般的车驾飞驰,像在马上倾倒天瓢一样,让大雨倾盆而下?
以上为【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的翻译。
注释
1.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指苏轼某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五更天(约凌晨三至五点)出发赶路。
2. 磻溪:即渭水支流,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为周代吕尚(姜子牙)隐居垂钓之处。
3. 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为最后一更,约在凌晨三至五时,天将明未明之时。
4. 炬火:火把,夜间照明用具。
5. 落惊猿:火光惊动栖息山间的猿猴,使其从高处落下或奔逃。
6. 耿犹在:微光闪烁、依旧存在的样子。“耿”有光明、独立之意。
7. 寒波晓更喧:清晨时分,溪水拍打石头的声音显得更加清晰喧闹。
8. 至人:指道德修养极高之人,此处特指姜尚。
9. 白云合:白云缭绕,遮蔽山林,形容隐居之地已荒寂无人。
10. 神物已化遗踪蜿:传说姜尚曾得神鱼或神龟相助,“神物”指代其非凡际遇;“化”即消失、变化;“遗踪蜿”指遗迹蜿蜒可寻。
以上为【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北宋时期途经磻溪时所作,借夜行之景抒发怀古幽情与人生感慨。磻溪为周初姜尚(姜子牙)隐居垂钓之地,历来被视为贤人待时而出的象征。苏轼夜行至此,触景生情,既追慕先贤遗风,又感自身仕途坎坷,遂以奇崛想象寄托超脱尘世、奋发有为的志向。诗中意象雄奇,动静结合,情感由幽寂转向激越,体现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以及“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宋诗特色。
以上为【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夜行磻溪为线索,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体,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首联“夜入磻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以“入峡”比喻山势险峻,突出旅途艰辛,炬火惊猿更添幽静与动感,营造出神秘氛围。颔联“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一静一动,月之孤清与水之喧响形成对照,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绪的涌动。颈联转入怀古:“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由实景过渡到历史追思,姜尚的隐逸与际遇成为理想人格的象征,而“白云合”“遗踪蜿”则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怅惘。尾联突发奇想:“安得梦随霹雳驾,马上倾倒天瓢翻?”以雷霆万钧之势表达渴望突破现实束缚、施展抱负的激情,想象奇特,气势奔放,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用典自然,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刚健含婀娜,豪放见沉郁”的艺术风貌。
以上为【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引查慎行语:“此诗写夜行之景,幽峭逼人,‘照山炬火落惊猿’一句,足令读者毛发俱竦。”
2. 《纪评苏诗》卷十八评曰:“起结俱奇崛,中四句写景怀古,层次分明。末句幻想飞腾,有不可羁勒之势,正是坡老本色。”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诗情景交融,自磻溪夜行生出感慨,结处忽作狂想,所谓‘无端而至’,愈见其胸中块垒之难平。”
4. 《宋诗钞·东坡集》评:“夜行纪游而兼寓怀才不遇之叹,托意深远。‘孤月’‘寒波’,冷境中见气骨;‘霹雳’‘天瓢’,壮语中含抑郁。”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之诗,往往于山水记游之中,寄其出处之感,此篇亦其例也。”可资参证。
以上为【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