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古以来就怀着清雅的向往,神思早已飘游在幽远缥缈的庐山之间。
如今所见不再是梦境,真的是亲身置身于庐山之中了。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初入庐山三首: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量移汝州,途经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共三首,此为第一首。
2. 自昔:自古以来,此处指诗人自己长期以来。
3. 清赏:清雅的欣赏,高雅的审美情趣。
4. 神游:精神或想象中游历某地。
5. 杳霭:深远幽暗的样子,形容山中云雾缭绕、朦胧深远的景象。
6. 如今不是梦:指以前只能在梦中或想象中游览庐山,如今得以亲临。
7. 真个:真的,确实。
8. 在庐山:身临其境,真实地身处庐山之中。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组诗题为《初入庐山三首》,此为其一。苏轼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久慕庐山、终于亲临其境的激动与满足之情。前两句写精神上的向往,后两句写现实中的实现,虚实结合,突出“真个在庐山”的真实感与欣喜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厚情感,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又不失细腻的情怀。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虽仅四句,却层次分明,情感递进。首句“自昔怀清赏”点出诗人对庐山早有倾慕之心,“清赏”二字既表现了审美品位之高,也暗示了其人格追求之洁。次句“神游杳霭间”进一步描绘这种向往已非一日,常在想象中徜徉于庐山云雾之间,意境空灵悠远。第三句转折,“如今不是梦”,语气笃定,充满惊喜,将想象拉回现实。结句“真个在庐山”直白而有力,以近乎口语的表达传递出强烈的现实感与满足感。全诗不事雕琢,却情真意切,展现了苏轼善于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功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历经贬谪之后,面对自然山水时那种重获自由、心灵解脱的愉悦。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此诗正体现其自然流畅之风。
2. 清代纪昀评《初入庐山》其一:“语极浅近,而意味深长,非真有会于山水者不能道。”(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游山诸诗,皆有旷观物外之意。此诗尤以‘真个在庐山’五字,写出久愿得偿之喜。”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苏轼写景抒情,往往于平易中见深刻,此诗即以朴素语言传达出亲临胜境的真切感受。”
以上为【初入庐山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