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黄楼的南边、马台的东侧,明月皎洁,清辉洒满夜空。
我愿与你这位高逸之士一同洗笔研墨,将那潺潺流水之声化作琴曲流淌于丝桐之间。
暂且跟随侍者去寻访西谷幽境,莫要效仿山僧一般终老于祝融峰下。
待到他日我居西湖之时,定邀你前来,以一杯热汤面配油葱,共话情谊。
以上为【和参寥见寄】的翻译。
注释
1. 参寥:即参寥子,北宋著名诗僧道潜,字参寥,与苏轼交厚,常有诗文唱和。
2. 黄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建,用于镇治水患,亦为宴集宾客之所,位于徐州城东。
3. 马台:相传为汉代马援练兵处,亦在徐州境内,与黄楼方位相照应。
4. 娟娟:形容月色明媚美好。
5. 点空:点缀天空,意为明月高悬,清辉映空。
6. 幽人:指高洁隐逸之人,此处指参寥。
7. 洗笔砚:准备书写,象征文墨交往,亦寓心灵净化之意。
8. 流水入丝桐:化用伯牙鼓琴、子期听音“高山流水”典故,丝桐指琴,意为以自然之音入琴曲,传达知音之情。
9. 西谷:泛指幽静山谷,或实有所指,但今已难考。
10. 祝融:五岳之一南岳衡山最高峰,亦为火神名,此处借指山中修行的老僧,暗喻长期隐居不出。
以上为【和参寥见寄】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答赠友人参寥子之作,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怀与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精神交流的向往,更夹杂着对隐逸生活的调侃与超然态度。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悠远,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仍能保持乐观自适的精神境界。全诗融合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表达了对参寥的敬重与思念,也流露出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以上为【和参寥见寄】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以“黄楼南畔马台东”点明地理位置,勾勒出一幅清旷的夜景图。“云月娟娟正点空”一句,意境澄澈,营造出静谧而高远的氛围,为后文的情感抒发铺垫基调。第二联“欲共幽人洗笔砚,要传流水入丝桐”,由景及情,表达与参寥共事文墨、以琴会心的愿望,体现出二人精神契合之深。其中“洗笔砚”不仅是书写前的准备,更象征涤荡尘心、回归本真的追求;“流水入丝桐”则巧妙化用知音典故,寄托深厚友情。第三联转而劝勉:“且随侍者寻西谷,莫学山僧老祝融”,既有对参寥修行生活的理解,又含调侃之意,劝其勿过度沉溺山林,当适时游历,体现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尾联“待我西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尤为妙笔,从高远意境陡然落地,以极朴素的生活细节收束全诗,既显真挚友情,又见苏轼幽默洒脱之性情。整首诗虚实相生,雅俗交融,充分展现苏轼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上为【和参寥见寄】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虽浅近,意极深远,东坡酬赠之作,每于寻常语中见真情。”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洗笔砚’‘入丝桐’,写出清绝胸次;末二句忽作俚语,愈见真率。”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谓:“此诗情景交融,劝勉中见亲密,结尾跌宕生姿,非俗手所能摹拟。”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曰:“起句写景清迥,次联寓意高洁,三联劝以行游,结语归于质朴,通体流动自然,足见交情之厚。”
以上为【和参寥见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