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人都苦于炎夏酷热,我确实知道这炎热遍布各地,何时才能端坐静修,学习内心清净如斋戒般安宁?
海中的螯蟹正宜与诗人共饮同享,而溪上的明月却屡遭雾雨遮蔽,不得清辉朗照。
故乡远隔,亲友音信断绝,兄弟们也各自漂泊,被长江淮河阻隔天涯。
真该在苕溪边上建造一间屋舍,让荷叶遮住门户,溪水涨起浸到台阶之上。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泛舟城南:指苏轼与友人在城南水域乘船游玩。
2. 会者五人:参与聚会者共五人,具体人物不详,可能包括当时在杭州或贬谪途中的友人。
3. 分韵赋诗:古人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人相聚,各取诗句中一字为韵脚,分别作诗。
4. 得「人皆苦炎」字:本次分韵所用的四个字是“人皆苦炎”,每人分得一字为韵,苏轼此诗押“人”字(首句“人皆苦炎”为题眼,实际押“皆”“斋”“霾”“淮”“阶”,属平声佳、灰韵通押,体现宋诗用韵较宽)。此处或为统题,非严格限韵。
5. 苦热:酷热难耐,古人常以此表达对夏季气候的厌倦。
6. 心斋:语出《庄子·人间世》,指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的修养方法。
7. 海螯(áo):指大蟹,古人视为美味,常与饮酒赋诗相联系。
8. 溪月行遭雾雨霾:溪上月亮常常被雾气和雨水遮蔽,象征美好事物受阻。
9. 乡国飘零:家乡沦落,亲人离散,形容流离失所。
10. 苕溪:浙江北部河流,流经湖州,多荷花,为江南著名隐居之地,后文“荷叶遮门”即呼应此地景致。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泛舟城南、分韵赋诗之作,以“人皆苦炎”四字分韵,苏轼得“人皆苦炎”之“人”字(实据诗意及题目推知其依“人皆苦炎”分取字句作诗,此处或为总题统领四首),本诗为其一。全诗由苦热起兴,转入人生漂泊之叹,终以归隐之想作结,情感层层递进。表面写暑热难耐,实则寄托身世飘零、兄弟离散之悲,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意象丰富,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深沉,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追求心灵超脱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苦热”开篇,看似寻常写景,实则借外在酷暑引出内心的烦扰与不安。“何当危坐学心斋”一句转折深刻,由外热转向内修,表现出诗人欲通过精神修养超越现实困苦的愿望,体现了儒家修身与道家虚静思想的融合。颔联以“海螯”与“溪月”对举,一实一虚,既有生活情趣,又寓理想受阻之憾。颈联直抒胸臆,写兄弟离散、音书断绝,情感沉痛,是苏轼屡遭贬谪、骨肉分离的真实写照。尾联宕开一笔,设想归隐苕溪,以荷叶遮门、水浸台阶的幽静画面收束,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心灵的安顿。全诗结构严谨,由热而思,由思而悲,由悲而归,层层深入,意境由燥热转清凉,最终归于宁静,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因热生感,触物伤怀,‘乡国飘零’‘弟兄流落’,盖有激而云然。”
2. 《宋诗钞》(吴之振等):“东坡诗每于闲适中见沉郁,如此诗后半,看似疏散,实含无限感慨。”
3. 《瓯北诗话》(赵翼):“苏东坡七律,以意趣为主,不拘对偶工拙。如‘海螯要共诗人把,溪月行遭雾雨霾’,语虽浅近,而寓意深远。”
4.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前写景,后言情,章法井然。末二句设想幽居,乃不得已之辞,非真恬淡也。”
5.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此诗作年难确考,然从‘弟兄流落隔江淮’观之,或在元祐后期或贬惠州前后,兄弟分散,情见乎词。”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