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立春之夜,我病中邀请安国,仍请率禹功一同前来。我虽不能饮酒,但会请成伯主持酒宴,我则拄着拐杖、倚着几案坐在其间,观赏诸位开怀醉笑,以排遣心中的郁结。
孤灯映照着我的身影,长夜漫漫;手中拿着花枝,却因心境萧索而不忍细看。
满头白发斜插着彩胜,心中羞于佩戴这节日饰物;用黄耆煮粥,配上春盘中的时蔬,聊作迎春之食。
东方开始烹煮狗肉,阳气初动;南边的田野上人们争相牵牛,牛儿卧成一团。
我本向来不乏生活兴致,可若一人独处角落,又有谁能让满堂欢笑呢?
以上为【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成伯主会,某当杖策倚几于其间,观诸公醉笑,以拨滞】的翻译。
注释
1. 立春日: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春天开始,古人有迎春、戴彩胜、吃春盘等习俗。
2. 安国、率禹功、成伯:皆为苏轼友人。安国或指王安国(王安石弟),然此处或为同名之人;率禹功生平不详;成伯亦为苏轼交游圈中人。
3. 仆:苏轼自称。
4. 杖策倚几:拄着手杖,倚靠着几案,形容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之态。
5. 拨滞:排遣郁结之情,消除心中烦闷。
6. 孤灯照影:孤灯映出孤单的身影,渲染寂寞氛围。
7. 拈得花枝不忍看:手持花枝却无心欣赏,暗示心情低落。
8. 白发攲簪羞彩胜:攲(qī),倾斜;彩胜,古代立春日戴的彩色纸花或布帛饰物,象征吉祥。白发老人斜插彩胜,自觉羞惭,因节日喜庆与自身衰老形成对比。
9. 黄耆(qí):即黄芪,一种补气中药材,此处煮粥以养生。
10. 春盘:立春日以萝卜、生菜等装盘,称“春盘”,寓意迎新纳吉。
以上为【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成伯主会,某当杖策倚几于其间,观诸公醉笑,以拨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病中所作,写于立春日,表达了诗人虽身处病痛与孤独之中,仍试图借节日氛围和友人相聚来排遣愁绪的心境。全诗情感复杂,既有老病交加的衰飒之感,又有对人间温情与节庆生机的向往。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达观自适”的人生哲学。他虽不能饮,却愿为主持者营造欢乐,展现其重情谊、尚人伦的情怀。末联反用《礼记》“向隅而泣”典故,强调个体情感需依托群体共鸣,颇具哲思。
以上为【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成伯主会,某当杖策倚几于其间,观诸公醉笑,以拨滞】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立春佳节为背景,通过病中邀友、节俗描写与自我抒怀三层结构,展现了苏轼晚年精神世界的丰富层次。首联写孤灯夜长、拈花不赏,已奠定凄清基调;颔联转入节令风俗,却以“羞彩胜”“荐春盘”透露出强颜欢笑下的无奈——一个须发皆白、体弱多病的老者,在春意盎然中反而感到格格不入。颈联笔锋一转,描绘外界热闹景象:东方烹狗(古有立春食狗肉之俗)、南陌争牛,充满民间活力,与室内孤影形成鲜明对照。尾联直抒胸臆,“老子从来兴不浅”看似豪迈,实则反衬出“向隅谁有满堂欢”的深切孤独。全诗善用对比:内与外、静与动、衰朽与生机、个体与群体,层层推进,最终归结于人际温情对抗生命荒寒的主题。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苏轼晚年七律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上为【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成伯主会,某当杖策倚几于其间,观诸公醉笑,以拨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情浓,老境萧然中犹见襟怀旷达。”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前四句写病中情景,凄然欲绝;后四句忽振以人事之乐,结以感慨,跌宕有致。”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向隅谁有满堂欢’,语极沉痛,非历尽世变者不能道。”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岁多病,然每于节候之际不忘招友共度,此诗即其一例。‘拨滞’二字,可见其力求自解之意。”
以上为【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成伯主会,某当杖策倚几于其间,观诸公醉笑,以拨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