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初升的朝阳缓缓照上三竿高,客人迎着东风纷纷倚栏眺望。
鸟儿穿过竹林发出清脆叫声,惊扰了行人的脚步;花影洒落屋檐下,悄然映入杯盘之中。
不要嫌弃夜晚步月而行仿佛到了仙境玄圃,更可笑的是有人竟乘木筏远赴海边求仙。
这亭中景致之美实在难以尽述,就请你将此胜景题咏成诗,并寄来图画让我欣赏。
以上为【寄题潭州徐氏春晖亭】的翻译。
注释
1. 寄题:寄诗以题咏某处景物,多用于友人相赠或遥寄情怀。
2. 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宋代属荆湖南路。
3. 徐氏春晖亭:徐姓人家所建之亭,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意,或寓孝思,亦可指春日阳光普照之景。
4. 曈曈(tóng tóng):形容太阳初升、光明渐盛的样子。
5. 上三竿:太阳升到三竿高,形容天已大亮,时间约在辰时。
6. 步武:原指脚步,引申为行走之处,此处谓行人脚步轻移。
7. 玄圃: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仙居所,又称“悬圃”,为道教仙境之一。
8. 乘槎(chá)向海滩:典出《博物志》,传说有人乘木筏溯银河而至天河,喻指求仙访道的虚妄行为。
9. 胜概:极美的景色或境界。
10. 凭君寄与画图看:请君将此景绘成图画并寄来,以便我得以观赏,表达向往之情。
以上为【寄题潭州徐氏春晖亭】的注释。
评析
这首《寄题潭州徐氏春晖亭》是苏轼描写春日亭景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晖亭清晨至夜晚的优美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中既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又有哲理性的感慨,体现了苏轼融情于景、寓理于诗的艺术风格。他反对盲目追求虚无缥缈的仙境,主张在现实美景中体悟人生真趣,表现出其豁达、务实而又富有诗意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寄题潭州徐氏春晖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境清新,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层次分明。首联以“曈曈晓日”开篇,点明时间与氛围,展现春日清晨的生机盎然。“客向东风竞倚栏”中的“竞”字写出众人被美景吸引、争相观赏的情态,极具画面感。颔联“穿竹鸟声惊步武,入檐花影落杯盘”尤为精妙,视听结合:鸟鸣因人行而起,花影随光而动,“惊”与“落”二字使静景灵动,将自然与人事巧妙融合,显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颈联转入议论,借“勿嫌步月临玄圃”反衬现实中亭台夜游之美堪比仙境,而“冷笑乘槎向海滩”则讽刺那些执着于寻仙访道之人,暗含对虚妄追求的否定。尾联顺势而下,称如此“胜概”非言语所能穷尽,唯有请友人作诗绘图相寄,既表达赞美,又留下余韵,情意绵长。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意象明净,情感由景生发,理趣自然流露,充分展现了苏轼“以文为诗”“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也反映出他在贬谪生涯中仍能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寄题潭州徐氏春晖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婉有致,写景如画,尤以‘穿竹鸟声’一联为绝唱。”
2. 《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评苏轼诗云:“轼之诗,天马行空,不可羁靮。此作独见冲澹,得晚唐遗意,而气格自高。”
3.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惊步武’‘落杯盘’,细入毫芒,化工之笔。”
4.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春晖亭在潭州徐氏园中,公未尝亲至,寄题而已。然摹景逼真,宛然目击,所谓胸中有丘壑也。”
5. 清代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通体清空一气,五六寓意深远,不言理而理在其中。”
以上为【寄题潭州徐氏春晖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