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版本二:
雨后初晴,东坡之上月光清澈明亮,集市上的人群早已散去,此刻只有我这样的山野之人独自漫步。
不要嫌弃这满是嶙峋乱石的山坡小路,我反倒喜爱那手杖拖曳在石上发出的清脆响声。
以上为【东坡】的翻译。
注释
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
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
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
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發之声。
曳(yè):拖。
1. 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的一块荒地,亲自开垦耕种,并自号“东坡居士”。
2. 雨洗东坡月色清:雨后空气清新,月光洒在东坡之上显得格外明净。
3. 市人:指追逐名利、往来市井的世俗之人。
4. 野人:此处为自指,意为山野之人,隐者或闲居之人,带有超脱尘俗之意。
5. 莫嫌:不要嫌弃。
6. 荦(luò)确:山石嶙峋不平的样子,形容道路崎岖。
7. 坡头路:山坡上的小路。
8. 自爱:自己喜爱,表达主观情感的选择。
9. 铿(kēng)然:形容声音响亮清脆。
10. 曳(yè)杖声:拄着手杖行走时,杖尖摩擦地面或石块发出的声音。
以上为【东坡】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就以寻常生活小景——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题为“东坡”,既指其居所附近的耕种之地,也暗含诗人自号“东坡”的深意。全诗以简淡之笔描绘夜行东坡的情景,通过“市人行尽”与“野人行”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远离尘嚣、甘于寂寞的隐逸情怀。后两句直抒胸臆,不避崎岖,反爱杖声铿然,展现了苏轼身处逆境却旷达自适、乐在其中的精神境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远,是其贬谪时期体现人格风骨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东坡】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以写景起笔,营造出空明澄澈的意境,既是实写雨后月夜之景,也象征诗人内心的清明与高洁。次句“市人行尽野人行”形成鲜明对比,“市人”代表世俗喧嚣,“行尽”暗示其匆匆逐利;而“野人”则是诗人自况,独行于静夜,表现出主动疏离尘世的姿态。后两句由外景转入内心感受,诗人不仅不因道路“荦确”而懊恼,反而“自爱铿然曳杖声”,将物理的崎岖转化为精神的节奏与美感。这“铿然”之声,既是实有的杖击石声,更是诗人傲然独立、坦荡前行的心声。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哲理,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不失乐观、于平凡中见真趣的人生智慧。
以上为【东坡】的赏析。
辑评
王文浩《苏文忠公编注集成》:“出自天成。”
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兴趣佳。不论何题,必有一二佳句,此类是也。”
1. 《宋诗钞》称:“此诗语浅意深,看似不经意,实则寄托遥深,足见东坡胸次。”
2.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评曰:“‘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句道尽出处之别;‘自爱铿然曳杖声’,写出倔强不平之气。”
3.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莫嫌’二字婉而讽,‘自爱’二字峻而高,读之凛然有风骨。”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东坡在黄州,诗多萧散有致,此尤得陶(渊明)之遗意,而不袭其词。”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曰:“表面上冲淡平和,骨子里倔强不驯;‘自爱铿然曳杖声’,正是苏轼不肯低头、以苦为乐的本色流露。”
以上为【东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