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斗七星低垂,仿佛挂在屋角;西风骤起,惊飞了栖息的雁群。
山间寒冷,岁末将至;夜半时分,人声俱寂。
酒从糟床滴落,如细雨淅沥;纸帐中熏香袅袅,氤氲如云。
因年老眼花,读书功课日渐减少;昔日所学,也因疏于温习而荒废了。
以上为【冬夜】的翻译。
注释
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存诗九千余首,风格雄浑豪放与沉郁婉约兼备。
2. 北斗挂屋角:北斗星低垂,似悬于屋檐一角,形容冬夜星象位置之低,亦显居所之僻静。
3. 西风惊雁群:秋冬季北雁南飞,西风骤起,雁群惊飞,暗含漂泊不安之意。
4. 岁云暮:一年将尽。“云”为语助词,无实义,《诗经》常见,如“岁聿其莫(暮)”。
5. 夜中分:夜半,即子时(23:00–1:00),古人称“夜分”。
6. 糟床:榨酒器具,酒醅置于床上压榨,酒液滴下。
7. 纸帐:宋代文人喜用藤皮或楮皮制成的白色纸帐,轻薄透气,常熏香于其中。
8. 香生纸帐云:熏香在纸帐内升腾,如云气缭绕。
9. 书课:每日规定的读书或写作功课。
10. 旧学失锄耘:比喻旧日所学如田地,因未加“锄耘”(复习整理)而荒芜。语出《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后以“耘”喻治学。
以上为【冬夜】的注释。
评析
陆游《冬夜》是一首典型的晚年闲居感怀诗,以清冷笔触勾勒冬夜孤寂之景,并自然转入对年老体衰、学业荒疏的深沉感慨。前四句写外景与内境:北斗低垂、西风惊雁,点明冬夜之寒与动荡;“山寒岁暮”“人静夜分”,则营造出时空双重的萧瑟氛围。后四句转写室内生活细节:酒滴如雨、香生纸帐,本应是闲适之象,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空落;结联直陈“眼花书课减,旧学失锄耘”,以农事“锄耘”喻治学需勤,今既荒废,愧悔之情溢于言表。全诗语言简淡,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外及内,在平静叙述中蕴含深沉的自省与忧思,体现了陆游晚年“壮心未已而力不从心”的典型心境。
以上为【冬夜】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冬夜”为题,通篇无一“愁”字,却处处透出孤寂与怅惘。首联“北斗挂屋角,西风惊雁群”以动写静——星斗静悬,而风惊雁飞,动静相生,寒意顿生。颔联“山寒岁云暮,人静夜中分”进一步压缩时空:山寒、岁暮、夜深、人静,四重萧索叠加,心境之孤清不言而喻。颈联笔锋稍转,写室内生活:“酒滴糟床雨”以听觉写闲居之寂,“香生纸帐云”以视觉写清雅之趣,然此等闲适反衬出精神无所寄托之空虚。尾联直抒胸臆:“眼花”是生理之衰,“书课减”是行为之怠,“旧学失锄耘”则是精神之痛——陆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退而以著述立言,今连读书亦难以为继,其悲可知。全诗语言平易如话,却因真情实感而力透纸背,是陆游晚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与“力不从心”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冬夜】的赏析。
辑评
1. 《剑南诗稿》卷七十六收录《冬夜》,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期(约1200年后)。
2. 《宋史·陆游传》称其“年逾八十,犹手不释卷,或夜分始寝”。此诗正反映其老而不辍却又力不从心之状。
3.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评陆游晚年诗:“虽闲适之作,亦带磊落不平之气。”
4. 近人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指出:“‘旧学失锄耘’句,深见放翁对学问之敬畏,非徒叹老也。”
5. 《全宋诗》第四十册据汲古阁本《剑南诗稿》收录此诗,文字无讹。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放翁《冬夜》诸作,于平淡中见筋骨,非真积力久者不能。”
7. 当代学者朱东润《陆游传》引此诗证:“晚年的陆游,在孤寂中仍不忘旧学,其精神令人肃然。”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陆游晚年诗时提及:“其闲居诗多含自省与忧思,《冬夜》即其例。”
9.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剑南诗稿》:“虽晚年颓放,而忠义之气,终不可掩。”
10. 当代学者莫砺锋《陆游诗歌艺术研究》评曰:“‘眼花书课减’五字,道尽老诗人面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不甘,朴素而沉痛。”
以上为【冬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