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幼年时在身旁侍奉,双髻分垂,天真可爱。
你以歌舞为我祝寿,愿永远欢乐欣喜。
曲终之时不禁凄然,抬头仰望天边浮云。
这样的曲调、这样的心声,何时才能再听到呢?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丱(guàn)妙:指童年时期。丱,古代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亦作“丱角”。
2. 侍侧:在身边服侍或陪伴。
3. 两髦(máo)丫分:形容儿童发式,两侧头发下垂如丫形。髦,古代孩童垂发于额前的发式。
4. 歌舞寿我:以歌舞为我祝寿。寿,祝寿,庆贺生辰。
5. 永为欢欣:永远保持欢乐。
6. 曲终悽然:乐曲结束时感到悲伤。悽然,悲伤的样子。
7. 仰视浮云:抬头看天空中的云彩,象征思绪飘渺、人生无常。
8. 此曲此声:指刚才演奏的乐曲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9. 何时复闻:什么时候还能再听到?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可再现的哀叹。
10. 和陶:指苏轼模仿、唱和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他晚年精神寄托之一。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六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和陶渊明《答庞参军》之作,共六首之一,语言简朴而情意深长。原诗借赠答形式抒写友情与人生感怀,苏轼沿其题而作,既承陶诗之淡远意境,又融入自身宦海沉浮的感慨。本诗通过回忆昔日相聚之乐,反衬今日离别之悲,以“丱妙”“两髦”写童年相伴之景,继而以“歌舞寿我”写情谊之深,末以“曲终悽然”“何时复闻”收束,情感由欢转悲,余音袅袅。全诗短小精炼,却层层递进,体现苏轼晚年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六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虽短,却极具感染力。开篇以“丱妙侍侧,两髦丫分”勾勒出一幅童年相伴的温馨画面,用语古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歌舞寿我,永为欢欣”转入情感高潮,表现友人深情厚谊,也暗含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然而笔锋陡转,“曲终悽然”四字顿使气氛由喜转悲,音乐的终结象征着欢聚的结束,情感随之低落。“仰视浮云”不仅是一个动作描写,更是内心茫然与追思的外化——浮云无定,如同人生聚散难料。结尾“此曲此声,何时复闻”以问句作结,余韵悠长,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生命无常的普遍喟叹。整体风格近于陶诗的冲淡平和,但内蕴更深一层的人生苍凉,体现了苏轼晚年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和陶诸作,清旷有致,尤以情真动人。此篇忆旧怀人,语短情长,得陶公遗意。”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起手写童稚之态,宛然在目;后幅触物兴悲,不言离而离思自见。‘浮云’‘何时复闻’,皆有不尽之意。”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和陶,非徒拟其辞,实契其神。此诗于欢愉之后忽接悲绪,正是人生阅历所至,非少年所能道。”
4. 《历代诗话》引张戒《岁寒堂诗话》评苏轼和陶诗:“外若平淡,中实悲慨,盖历尽风波而后知静者之可贵。如此诗之‘曲终悽然’,乃心声也。”
以上为【和陶答庞参军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