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离开蜀地当初是为了逃避灾祸,游历秦地后竟未能返回故里。家园荒芜,昔日的乔木已老;厅堂虽在,但旧日之人早已不在。凿开山石引出清澈的泉水,激流潺潺;打开门扉,野鹤自由飞翔。退隐山林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但我一直担心自己终究会违背这份初心。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中隐堂:苏轼在黄州或宜兴所建居所之名,象征介于仕隐之间的“中隐”理想。
2. 去蜀初逃难: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离蜀东下,有如逃难。
3. 游秦遂不归:秦,泛指北方地区;此句谓本欲短暂游历北方任职,却长期漂泊不得返乡。
4. 园荒乔木老:家园荒废,树木已老,喻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5. 堂在昔人非:厅堂依旧存在,但故人已逝或离散,物是人非。
6. 凿石清泉激:人工开凿山石引水,泉水清澈奔流,写居所环境清幽。
7. 开门野鹤飞:开门即见野鹤飞翔,象征高洁自由的隐逸生活。
8. 退居吾久念:退隐山林是自己长久以来的愿望。
9. 长恐此心违:长久以来担忧自己因世俗牵累而违背隐居初心。
10. 并叙:诗前有序言,说明写作背景,今序文已佚或简略。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中隐堂诗,并叙》,表达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归隐之志与内心矛盾。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故居荒废、人事变迁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退居吾久念,长恐此心违”一句尤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羁绊的无奈与自省。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由仕而隐的转变过程。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荒园静居图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去蜀初逃难,游秦遂不归”,回顾生平转折点——乌台诗案后的贬谪生涯,语带悲慨而不露锋芒,体现苏轼晚年淡然处世的态度。颔联“园荒乔木老,堂在昔人非”,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之意,写出时间无情、人事代谢的深沉感慨。颈联笔锋一转,写眼前清泉激石、野鹤飞翔之景,境界开阔,生机盎然,暗示诗人虽处逆境,仍追求精神自由。尾联直抒胸臆,“退居吾久念,长恐此心违”,道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展现了苏轼内心的自省与坚守。全诗由外及内,由景入情,层层递进,体现出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极平淡,而意极深远,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者也。”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四句说故园荒废,后四句转入己志,章法井然。‘凿石’‘开门’二语,写景超逸,有林下风。”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退居吾久念,长恐此心违’,是东坡一生出处之大关节处,不可忽过。”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丰七年以后,时公将量移汝州,志在退处,故发此叹。”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晚年的诗,愈见宁静淡远,此诗正可见其心灵逐渐走向超脱。”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