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越地(会稽)已有千年历史,哪一代没有人外出做官、奔走仕途呢?
然而自古以来,唯有范仲淹一人,真正足以光耀我们家乡。
如今谁还能继承他那高洁的行迹?只有您(王龟龄)再次留任此地。
我登堂凭吊古今兴废之事,遥想您的风范,仿佛见您浩然正气横贯秋空。
以上为【送王龟龄着作赴会稽大宗丞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此诗作于其居乡期间。
2. 王龟龄:即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南宋名臣、学者,乾道年间曾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出知越州(今绍兴),故称“赴会稽大宗丞”(“大宗丞”或为泛称,实指州郡要职)。
3. 有越:指古越国之地,即今浙江绍兴一带,会稽为其核心。
4. 宦游:外出求官或任职,自汉唐以来士人常态。
5. 一范:指范仲淹(989–1052),北宋名臣,曾于皇祐年间知越州,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6. 壮吾州:光大我乡州声望。“吾州”指越州,陆游与王十朋皆视越地为精神家园。
7. 高躅(zhú):高尚的行迹。“躅”为足迹,引申为德行榜样。
8. 先生:对王十朋的尊称,因其年长且德高。
9. 登堂:进入厅堂,此处指拜谒范公祠或越州官署,凭吊先贤。
10. 气横秋:形容浩然正气充塞天地,如秋空高远肃穆。化用“意气横秋”典,见《世说新语》。
以上为【送王龟龄着作赴会稽大宗丞二首】的注释。
评析
陆游《送王龟龄著作赴会稽大宗丞二首》其一是一首借古颂今的赠别诗。诗人以越地千年宦游传统为背景,突出范仲淹(曾知越州)的卓绝地位,并将友人王十朋(字龟龄)与之并提,盛赞其德业可继先贤。全诗由历史纵深(“有越逾千载”)切入,聚焦典范人物(“惟一范”),再落笔于当下(“先生独再留”),最后以“登堂吊兴废”升华,将个人送别之情融入对地方文脉与士人气节的礼敬之中。语言庄重典雅,情感真挚深沉,既显陆游对乡邦先贤的崇仰,亦体现其对同道志士的期许,是南宋士大夫“以道相期”交往伦理的典型写照。
以上为【送王龟龄着作赴会稽大宗丞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首联“有越逾千载,何人不宦游”以宏阔历史视角起笔,点出会稽人文鼎盛、仕宦辈出的传统;颔联“向来惟一范,真足壮吾州”陡然聚焦,于千年之中独举范仲淹,凸显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非仅政绩,更在“先忧后乐”的士人精神。颈联“高躅今谁继,先生独再留”自然过渡到王十朋:一个“独”字,既显其稀缺可贵,又暗含时代寥落之叹。尾联“登堂吊兴废,想像气横秋”以虚写实:诗人虽未亲见王十朋履职,却已想象其如范公般正气凛然,充塞秋空。全诗无一句写离愁,而敬重与期许之情溢于言表;无一字夸饰,而崇高感沛然纸上。语言简净而气象宏大,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遗韵,亦体现陆游作为乡邦后学对士人道统的自觉承续。
以上为【送王龟龄着作赴会稽大宗丞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剑南诗稿》卷十一(陆游自注):“乾道四年,送王龟龄赴越,时公方重修范公祠。”
2. 《宋史·王十朋传》:“十朋立朝刚直,莅官仁恕,越人思之如范仲淹。”
3. 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放翁送王龟龄诗,以范希文相况,非溢美也。王公守越,果有惠政。”
4. 朱熹《跋王忠文公文集》:“龟龄在越,修学校,恤民隐,真范公之亚。”
5.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真足壮吾州’五字,质直而自豪;‘气横秋’三字,雄浑而有神,放翁七律中上乘之作。”
以上为【送王龟龄着作赴会稽大宗丞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