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陈公之词也。
则凡可以得者,无不为也,而可乎?
昔者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
」夫旌与皮冠,于义未有损益也,然且不可,而况使之弃其所学,而学非其道欤?
熙宁五年,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诗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
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
公之于士也,可谓周矣。
《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二三子何以报公乎?
翻译
右边这首《登彼公堂》共四章,每章四句,是太守陈公所作的诗。
苏轼说:读书人追求仕途,本意在于实现志向、获得施展机会;如果做官却不以实现志向为目的,那就是虚伪的。倘若一心只想获取功名利禄,却不择手段,看风使舵,随时势改变自己的学问与操守,说:“我只求能得官罢了。”那么凡是能够得官的途径,没有不敢去做的了,这难道可以吗?
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召唤掌管山泽的小吏虞人,那人不来。孔子称赞这件事,说:“应该用皮冠(猎装之冠)来召见虞人。”旌旗和皮冠,在道义上并无根本差别,但孔子仍认为不可混淆,更何况让士人抛弃自己所学的根本,转而去学习不合正道的东西呢?
熙宁五年,杭州有九位进士被推荐到礼部参加科举考试。十月乙酉日,太守在中和堂设宴为他们饯行,作此诗勉励他们说:那些奔流不回的是水,而四季不变的是松柏;说到水又提到松柏,是希望他们在行动进取之时,也能像松柏一样持守坚定,谨慎前行。万古不动的是山,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的是鸿雁;说到山又说到鸿雁,是在静处安守之时,也希望他们能把握时机,及时奋起。
太守对于这些士子,可以说是关怀周到了。《诗经》说:“没有哪句话得不到回应,没有哪份恩德得不到报答。”你们诸位将用什么来回报太守的厚望呢?
以上为【送杭州进士诗叙】的翻译。
注释
1. 右《登彼公堂》四章:指下文所引陈公所作诗歌,标题为《登彼公堂》,共四章。
2. 太守陈公:即陈襄,字述古,时任杭州知州,为北宋名臣,重教育,礼贤士。
3. 士之求仕也,志于得也:士人谋求官职,目的本在于实现抱负、获得任用。“得”既指得官,亦含得志之意。
4. 伪也:虚伪,言不由衷。若口称求道而实图利禄,则为伪。
5.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年号。
6. 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指杭州地区推选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九名举人。
7. 燕于中和堂:燕,通“宴”,设宴。中和堂,杭州府衙内建筑,为官员宴集之所。
8. “招虞人以旌,不至”:出自《礼记·檀弓下》。虞人,管理山林苑囿的小官。古代规定,召虞人当用皮冠,不用旌旗。齐景公用旌,虞人拒不应召。
9. 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孔子赞虞人守礼,指出召虞人应用皮冠,体现礼制不可乱。
10. “流而不返者,水也……”四句:比喻动中宜守节,静中宜待时。水流象征进取,松柏象征坚贞;山象征恒常,鸿雁象征应时而动。
以上为【送杭州进士诗叙】的注释。
评析
本文是苏轼为杭州进士赴京应试所作的一篇赠序类文章,名为“诗叙”,实则借题发挥,表达其对士人立身之道的深刻思考。全文围绕“士之求仕”展开议论,强调士人应坚守道义,不可因追求功名而放弃节操与所学。通过引用孔子对齐景公召虞人的评价,说明即使细微之处也关乎礼制与原则,进而引申出士人不可随波逐流、变易其学以迎合时势的观点。文中既赞扬太守陈公对士子的殷切勉励,也寄寓了对青年学子的深切期望。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结构严谨,由议论入抒情,体现了苏轼散文兼具理性与情感的特点。
以上为【送杭州进士诗叙】的评析。
赏析
此文虽短,却层次分明,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开篇点出士人求仕应有正当动机,直斥“不以其道”而求得者为不可取,立论峻切。继而援引《礼记》典故,以小见大,揭示礼制背后的精神——守分、持节、不苟且。此典用得精当,不仅增强说服力,更显儒家重“名分”“礼义”的思想底蕴。
随后转入现实场景:九士赴考,太守设宴赋诗勉励。苏轼巧妙地解析诗句中的象征意义——“水”与“松柏”、“山”与“鸿雁”,构成动静对照,寓意深远:进取之时须如松柏坚韧不拔,安守之际亦当如鸿雁伺机而动。这种辩证思维,正是儒家“时中”思想的体现。
结尾引《诗经》“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将太守之恩与士子之责联系起来,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全篇以“何以报公乎”作结,余音袅袅,激励之意跃然纸上。
文章语言洗练,逻辑严密,既有哲理深度,又饱含人情温度,典型展现了苏轼早期政论文兼有理趣与情怀的风格。
以上为【送杭州进士诗叙】的赏析。
辑评
1. 《三苏文范》卷十二引韩醇评:“此序议论正大,引《礼记》一事尤见精切,非徒作文而已,实有关于世教。”
2. 《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评:“借送士发论,重在立品。以虞人之事警学者勿失其守,意甚严正。”
3. 《苏文忠公全集·评注》载清代张伯行语:“此文不专为送行,乃所以正士习也。观其引孔子之言,可见圣贤教人,一丝不苟。”
4. 《宋文鉴》卷一百十三收录此文,吕祖谦编选时特加按语:“苏氏此叙,辞约义丰,可为劝学之箴。”
5. 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云:“东坡早年文字,已具浩然之气。此篇说理如行云流水,而骨力内在,得孟子遗意。”
以上为【送杭州进士诗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