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我对擦背的人说,今日劳烦你要一直搓背了。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版本二:
水垢何曾真正附着于身体?仔细观察,皮肤与污垢两者皆空无所有。
我告诉那为我搓背的人,请你整日辛苦地挥动臂肘也无济于事。
轻一点,轻一点!居士我本来就没有尘垢。
以上为【如梦令】的翻译。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此调本名《忆仙姿》,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Xù)创调,词存《尊前集》。宋苏东坡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阙。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周美成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东泽词有「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馀音》词名《无梦令》。魏道辅双调词名《如意令》。此调两个二字叠句,最难处理,而且必须与上下句语意连贯。《词谱》此句第一字作可平可仄,但当依《词律》此句作「平仄」,如秦少游作「消瘦」「无寐」「回首」「肠断」「无寐」。此调四个六字句,俱为「仄仄平平仄仄」。两个二字句,为「平仄」。此六句用仄声韵。一个五字句,末字为平声。这样使此词声情低沉凝重。此调于五代仅唐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东坡用以游戏和表旷达之情後,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泗州雍熙塔:龙榆生笺引宋·刘贡父《中山诗话》:「泗州塔,人传下藏真身,後阁上碑道兴国中塑僧伽像事甚详。退之诗曰:「火烧水转扫地空。」则真身焚矣。塔本喻都料造,极工巧。俗谓塔顶为天门,苏国老诗曰:『上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以讥在位者。」又引宋·岳倦翁《桯史·卷十四·泗州塔院》:「余至泗,亲至僧伽塔下。中为大殿,两旁皆荆榛瓦砾之区。塔院在东厢,无塔而有院。」
「戏作《如梦令》两阕」:沈钞本、清钞本、晒蓝本脱「令」字,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脱「两」字。今从珍重阁本并据元延祐本补正。
《忆仙姿》:龙榆生笺:「後唐庄宗《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词林纪事》:『橚按东坡词注: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古今词话》乃云:『庄宗修内苑,得断碑,中有三十二字,令乐工入律歌之。一名《忆仙姿》者,非。』」
「庄宗作此词」: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作「盖庄宗作此词」。
「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今按,《尊前集》收後唐庄宗李存勖《忆仙姿》云:「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东坡词叙误引第三句为末句。
居士本来无垢:傅子立注:「《维摩诘经》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于无垢人。』」刘尚荣按:「《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引之偈。又,宋·吴虎臣《能改斋漫录·卷六·〈事实·无垢洗更轻〉》引东坡《宿海会寺》诗『本来无垢洗更轻』句及此词此句,注引《维摩诘经》偈云云同此傅注四句也。诗注文句见施顾《注苏诗》。」
1.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因嫌其不雅,取后唐庄宗“如梦,如梦”句改称《如梦令》。
2. 水垢:洗澡时附着在身上的污垢。
3. 何曾相受:何曾真正相互沾附。意谓污垢并未真正粘在身上。
4. 细看两俱无有:仔细观察,身体与污垢都归于空无。含有佛教“色即是空”之意。
5. 寄语:传话给。
6. 搽背人:古代专为他人搓洗背部以去污垢的人,类似今日澡堂搓澡工。
7. 尽日劳君挥肘:整日辛苦地挥动手臂为您服务。
8. 轻手,轻手:重复强调动作要轻,既是实际请求,也暗含禅意——勿执于形迹。
9. 居士:旧时文人自称,尤指信佛而未出家者。苏轼常以“东坡居士”自号。
10. 本来无垢:源自佛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义,强调心性本净,无需外修。
以上为【如梦令】的注释。
评析
这首《如梦令》是苏轼晚年所作,以“揩背去垢”这一日常小事为引子,巧妙融入佛家“本自清净”的思想,表达出超脱物外、心性本净的哲理。词中表面写身体无垢,实则喻指心灵清净,不受世俗烦扰。语言幽默诙谐,却又意味深长,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旷达境界。全词短小精悍,用语浅白而寓意深远,是其以俗为雅、化日常为哲思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如梦令】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生活细节入词,构思新颖,妙趣横生。起句“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看似平谈,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水垢象征世俗烦恼、贪嗔痴等尘劳,而“两俱无有”则直指万法皆空、身心本净的佛理。苏轼借搓背之事,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神寓于俚语之中,化高深为平易。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一句,语气亲切幽默,既是对劳动者的体谅,又暗讽世人执着于外在修行而忽视内心清净。结尾连呼“轻手,轻手”,既是实际叮嘱,更是精神提醒:莫要用力过猛,莫要执着形式。最后一句“居士本来无垢”点明主旨——真正的清净来自内心,而非外在洗涤。
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层次分明,由事及理,由表及里,充分展现了苏轼“以禅入词”“以俗为雅”的艺术功力。其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而又余味无穷。
以上为【如梦令】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冷斋夜话》:“东坡作《如梦令》词,戏言‘本来无垢’,盖得禅家‘无所得’之意。”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此等词,看似游戏,实具慧眼。‘本来无垢’四字,是参破世情语,非真了悟者不能道。”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论“东坡之词旷”可为此词注脚,谓其“能超然于物外,故其言淡而旨远”。
4.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曰:“借日常琐事,发清幽之思,语似诙谐,意极沉着。‘轻手’叠句,饶有风趣,结语突兀而有力。”
以上为【如梦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