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後,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版本二:
请替我传话给东坡旧居:我如今身在翰林院的深处。分别之后,可还有人去过那里?只见大雪覆盖小桥,道路早已断绝。归去吧,归去吧!不如回到江边,那里正有一场滋润土地的春雨,恰是耕作的好时节。
以上为【如梦令 · 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的翻译。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此调本名《忆仙姿》,五代 后唐 庄宗 李存勖(Xù)创调,词存《尊前集》。宋 苏东坡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阙。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周美成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文伯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东泽词有「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馀音》词名《无梦令》。魏道辅双调词名《如意令》。此调两个二字叠句,最难处理,而且必须与上下句语意连贯。《词谱》此句第一字作可平可仄,但当依《词律》此句作「平仄」,如秦少游作「消瘦」「无寐」「回首」「肠断」「无寐」。此调四个六字句,俱为「仄仄平平仄仄」。两个二字句,为「平仄」。此六句用仄声韵。一个五字句,末字为平声。这样使此词声情低沉凝重。此调于五代仅唐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东坡用以游戏和表旷达之情後,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调注:刘尚荣按:「《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一》引此篇,误作张子野词。《全宋词》张子野词卷列此词存目。」
「寄黄州杨使君二首」: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曰「有寄」。傅子立注:「公时在翰苑。」刘尚荣按:「元祐丙寅至己巳间,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又,『杨使君』谓接任徐君猷大受知黄州之杨君素寀,见孔凡礼编《苏轼年谱》。」
玉堂:《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画堂」。龙榆生笺:「《梦溪笔谈》:『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案,公居翰苑,故称『玉堂』。傅注云:『公於东坡築雪堂』,违词旨矣。」刘尚荣按此条傅注亦谓:「龙说是,傅注误。」
1.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因李存勖词中有“如梦,如梦”句而改称《如梦令》。
2. 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在此生活近五年,写下大量重要作品。
3. 杨使君:指杨元素(杨绘),时任黄州知州,是苏轼友人。
4. 东坡:位于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苏轼亲自开垦耕种,并自号“东坡居士”。
5. 传语:捎话、传话。
6. 玉堂:汉代宫殿名,后世用以指代翰林院或朝廷高级文官机构。此处指苏轼当时任职的翰林学士院。
7. 深处:形容身处朝廷中枢,远离地方民间。
8. 别后有谁来:离开黄州后,是否还有人前往东坡故地?流露出对旧居的牵挂。
9. 雪压小桥无路:描绘冬日积雪封路之景,亦象征归途阻隔,心境孤寂。
10. 一犁春雨:春雨落下一犁深,形容春耕时节雨水充沛,土地湿润,适宜耕作。比喻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
以上为【如梦令 · 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寄人词,但通篇都是请朋友代向东坡传语。首句统领全篇,以下皆为传语内容。「人在」句於轻描淡写中蕴含向往田园的深意。「别後」两句是对自己走後,东坡冷清景象的揣度,隐含对东坡的眷念。末三句表明自己将归耕东坡的心愿。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黄州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神往,写得清新明快,语调亲切,真挚动人。
这首《如梦令·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是苏轼贬谪黄州后再度外放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黄州生活的深切怀念与归隐之志。词中“东坡”既指地名,也暗含诗人自号“东坡居士”的身份认同。通过“玉堂深处”与“东坡”的对比,凸显出官场与田园生活的巨大反差。全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以“归去,归去”的反复咏叹,强化了词人内心对自由闲适生活的渴望。“一犁春雨”更是神来之笔,既写实景,又寓生机与希望,寄托了诗人返璞归真的理想。
以上为【如梦令 · 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的评析。
赏析
此词虽短,却意蕴丰富,情感真挚。上片起句“为向东坡传语”,看似平淡叙事,实则饱含深情——“东坡”已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成为苏轼精神家园的象征。他身居玉堂,心系东坡,形成强烈的仕隐对照。“人在玉堂深处”一句,语调冷静,却暗藏无奈与疏离感。接着以“别后有谁来”发问,既是关切旧地,也是自我追问:自己离去后,那份淡泊宁静的生活是否还有人体会?“雪压小桥无路”既是实写冬景,又具象征意义:归途被阻,政治现实与理想生活之间鸿沟难越。下片连呼“归去,归去”,情感喷薄而出,叠句加强语气,表达不可遏制的归隐之志。结句“江上一犁春雨”画面清新,充满生机,与前文的压抑雪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犁春雨”不仅是农耕的信号,更是心灵复苏的象征,昭示着诗人对简朴、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词由思乡到抒情,再到愿景收束,结构紧凑,情景交融,堪称小令中的精品。
以上为【如梦令 · 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的赏析。
辑评
清·周保緒《介存斋论词杂著》: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
1. 《历代诗余》引《冷斋夜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虽未直接评此词,但可见苏轼词风豪放洒脱,此词婉中见刚,亦具代表性。
2. 清代徐𫟲《词苑丛谈》卷三:“苏子瞻通判杭州,守定州,皆有政声,而尤以黄州为文章最盛。《如梦令》云:‘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语淡而味永,令人想见其襟怀。”
3. 清代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雪压小桥无路’,写出荒寒景象;‘一犁春雨’,转出生意。两相比照,匠心独运。‘归去’叠句,情不能已。”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论此词,但其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谓苏轼能超然物外,得性情之正,与此词中豁达归志相契合。
5.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此词寄意深远,表面似闲淡,实则郁勃之气潜行其间。‘归去’之叹,非一时情绪,乃一生出处矛盾之凝结。”
以上为【如梦令 · 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